阿奔真心恭敬、喜歡覺沃仁波切,否則像他那樣對禮節、應酬完全沒有概念的人,不會張羅著請上師來家裡做客。而他恭敬、喜歡上師的原因,不是上師有名氣、有神通,而是“神饈被狗叼走了你也是笑眯眯的,酥油燈被風吹動你還是笑眯眯的,你真是一位好上師”。
阿奔心裡沒有成見和假設,假設自己是信徒,假設信徒應該如何對上師,假設上師應該如何反應和表現。他不懂這些,只是那麼單純而坦白地來到上師面前,打心眼兒裡親近上師。
每個人的性格不同,與上師的緣分不同,見到上師也會有不同反應:有人放鬆,有人拘謹,有人魯直,有人細膩。
記得法王如意寶在世時,我和我的幾位師兄弟每次見上師前都會緊張得手足無措,總要在上師門外躊躇很久,誰也不敢頭一個進,有時不得不靠抓鬮來決定先後順序。
不管怎樣,只要是單純而坦白就比較容易與上師相應。
以前法王如意寶談起自己早年求學的經歷,常說:“我對根本上師託嘎如意寶無比敬畏,雖然心裡渴望親近上師,但沒有上師的吩咐,萬萬不敢魯莽地跑到上師面前去。”
那時,他經常偷偷地在遠處望一望託嘎如意寶住的小屋,只要能遠遠地看一眼上師進出的身影,他就心滿意足了。如果張望時恰巧被上師瞅見,叫過去摸摸頭,他更歡喜得不知如何是好了。
法王如意寶還常提到他年少時拜見觀音上師的有趣故事。在後人發掘的蓮師伏藏法中,有十三個伏藏法明確授記了班瑪斯德上師乃觀音菩薩的真實化身,因此人們也稱班瑪斯德上師為觀音上師。
法王初見觀音上師,少年天真爛漫的心裡滿以為自己會見到衣帶飄飄、雍容華貴的觀音菩薩,不曾想眼前出現的卻是一位普通的藏族老人。法王以為自己看錯了,揉揉眼睛再看,還是一位樸實慈祥的老者。他心想:“一定是我的業障使我看不見觀音菩薩!”於是,他閉上眼睛深深地懺悔、祈禱。在他心中,上師與觀音菩薩無二無別的信念不曾有一剎那動搖過。
正因為如此,觀音上師對他讚歎有加,在觀音法會上歡喜地對四眾弟子說:“從託嘎如意寶那裡來的大菩薩參加我們的法會,使大家唸咒的功德成倍增長,真是太榮幸了!平時我要求大家唸咒要嚴格計數,不能隨意誇大,但今天情況特殊,我們可以放大膽子多一點計數也沒問題。”說完,帶頭拿起念珠把計數結的位置往前又移了幾顆。
法王如意寶常用這個故事來教導弟子說:“我們由於自己的福報、因緣,也許一時不能現量看見上師就是佛菩薩,但只要我們不起無謂的分別念,真心懺悔自己的業障,上師就會歡喜,上師的慈悲加持就會融入我們心間。”
有句話說:“千江有水千江月。”上師心若是空中圓月,各人心中的江河愈平靜清澈,映出的月影就愈皎潔圓滿,汙物漂浮、波浪洶湧的江面倒映出的月影必是染汙零亂的,所以寶月一輪當空,江月各自不同。
然而我們同時也應該認識到,只要江中有水,不論清淨還是汙穢,都能映出月影。一江有月,千江有月。不要以為只有自己才與上師相應,也不必擔心其他人與上師接觸會減損自己與上師的相應。這個問題說起來簡單,實踐中卻常常成為大家修行的障礙。
有時候,其他人若比你更接近上師,會讓你感覺不舒服。如果有可能,你甚至會阻礙上師與其他信眾交往。你相信這種帶排他性質的貪執就是對上師的信心,而實際上,它只會妨礙你與上師、道友之間的交流,你會發現自己越來越無法領會上師的意趣。
清淨的信心是開放平等的,不會排斥其他道友,也不會排斥其他具德上師。當你能做到絕不捨棄已有的上師時,若值遇其他有緣上師,仍然可以前去依止。不是每個人只能有一位上師。上師不是某位弟子的專利,同樣,弟子也不是某位上師的專利。
有些信心清淨的修行人,由於因緣和修法的需要,會依止隨學眾多善知識,而絲毫不起衝突或退失信心。到底是依止一位上師好還是依止多位上師好,這完全看你的信心是否清淨。如果見到新上師就捨棄原來的上師,則會失去所有上師的加持。
捨棄一位上師等於捨棄一切上師。
以前,有三位修行人向欽哲益西多傑尊者求灌頂。尊者說:“如果他們答應捨棄自己的上師就給他們灌頂。”因為這次受灌頂的機會極其難得,其中兩人思前想後,最終同意了尊者的要求,而另一個叫沃惹的人卻說:“我的上師沒有絲毫過失,就算嘴裡假裝說捨棄而心裡不捨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