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留。他找到劉伯承說:你一再強調背水作戰,兵家所忌,這次為什麼不怕背水了呢?劉伯承笑著告訴他,軍事原則不能死套。我們現在已到淮北,這邊的敵人是另一個系統的,我們住在敵人兩不管的地方,很安全。
留置大別山的主力,在鄧小平、李先念等的領導下,結合軍區部隊和人民武裝,採取敵向內,我向外,敵向外,我亦向外,將敵牽到外線,以小部牽制大敵,以大部消滅小敵的方針,適時地集中或分遣兵力,內外線密切配合,粉碎了白崇禧的殘酷圍攻。經過一個多月的作戰,共殲敵1。1萬多人,收復了太湖、英山、立煌、廣濟、潛山、嶽西、黃梅、禮山等10餘座縣城。
與此同時,第十、十二縱隊乘敵主力被吸引於大別山的有利時機,迅速向桐柏、江漢地區展開,橫掃敵人保甲系統和土頑武裝,佔領廣大鄉村,建立起各級人民政權。至12月底,共殲敵4000餘人,解放桐柏、棗陽、泌陽、唐河、新野、京山、鍾祥、天門、潛江等縣城。這一勝利,威脅到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和大巴山防線,迫使他們不得不急忙從大別山抽調部隊回援,從而有力地配合了主力在大別山的反圍攻鬥爭。
經過以上三個回合的鬥爭,劉鄧大軍終於在大別山站穩了腳,紮下了根,勝利實現了毛澤東預料的最好的前途。在此期間,中原三支大軍互相配合,機動作戰,共殲敵19萬餘人,解放縣城百餘座,在江淮河漢之間建立了中原解放區。
第十五章中原逐鹿
第一節“這裡就是逐鹿潮
1948年2月24日,鄧小平率野戰軍前方指揮部北渡淮河,進到臨泉縣韋寨,與劉伯承率領的野戰軍後方指揮部會合。鄧小平關切地詢問劉伯承的健康狀況,劉伯承幽默地說:“沒啥子事,這回大軍出山,可要跟蔣介石、白崇禧好好周旋一番了。”
這時候,隨著圍攻大別山的失敗,國民黨軍在全國其他戰場上也迭遭嚴重打擊。為了應付人民解放軍越來越猛烈的攻勢,蔣介石不得不收縮戰線,由全面防禦改為重點防禦。除企圖繼續堅守東北、華北外,對於生命攸關的中原戰場,更是盡力糾集重兵建立重點防禦體系:津浦、隴海、平漢路之間的豫皖蘇地區,有陸軍總部徐州司令部顧況同部17個整編師;大別山、江漢、桐柏地區有國防部九江指揮部白崇禧部16個整編帥;隴海路潼關、洛陽段有西安綏靖公署胡宗南的1個整編師。共計34個整編師54萬餘人,約佔當時國民黨軍作戰部隊三分之一的兵力。這些部隊,主要活動在津浦、平漢、隴海三條鐵路沿線,尤以這三線樞紐鄭州、徐州、武漢為重點。
蔣介石之所以置重兵於中原戰場,是由當時全國的戰略形勢和中原地區的特殊戰略地位決定的。從1947年7月至9月,人民解放軍發動戰略進攻以來,戰線步步向國民黨統治區域推進,不斷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解放區得到鞏固和發展,人民解放軍日益壯大。在中原地區,晉冀魯豫南征野戰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壯舉,把敵人這個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戰略後方變成了人民解放軍繼續前進的戰略基地。劉鄧、陳粟、陳謝三支大軍馳騁於江淮河漢之間,南可進逼長江,瞰制南京、武漢,威懾國民黨統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漢水、大巴山,叩擊川東門戶。因此,蔣介石唯有放棄圍攻大別山的計劃,回兵鞏固鐵道線與中等以上城市。
對於中原國民黨軍這種新的戰略態勢,劉伯承指出:“蔣介石是基督教徒,是要死在十字架上的。”“十字架”這個十分形象的比喻,是指隴海鐵路與平漢、津浦鐵路的交叉點鄭州、徐州,預言國民黨軍的主力要在這些地方被殲滅。他還多次向部屬指出:“古人說‘中原逐鹿’,現在這裡就是逐鹿常”中原逐鹿,是人民解放戰爭中極為壯觀的一幕。
中共中央軍委為了使中原的野戰軍集中作戰,指示劉伯承、鄧小平率主力轉出大別山,統一指揮晉冀魯豫南征野戰軍及華東野戰軍陳士榘、唐亮兵團,打中等或大的殲滅戰,並配合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率華東野戰軍一部準備挺進江南。
根據新的鬥爭形勢和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劉伯承、鄧小平規定了中原區新的鬥爭任務:繼續大量殲滅敵人,粉碎敵人的中原防禦體系,發展和鞏固中原根據地,使之成為人民解放軍繼續前進的基地。野戰軍主力迅速進行必要的休整、補充,逐步集中作戰,尋機打幾個中等的或大的殲滅戰。軍區各級地方武裝作進一步整頓和發展,更好地堅持、鞏固與擴大解放區,配合野戰軍作戰。
為此,劉伯承、鄧小平陸續將主力調出大別山,進至淮北和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