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3 / 4)

小說:劉伯承傳 作者:保時捷

勢好轉的有利時機,軍民共同奮戰,水利工程的規模更大,質量更好,許多設施並已初見成效。這有力地鼓舞了根據地軍民生產渡荒和對敵鬥爭的信心,成為根據地恢復和發展的一個明顯的轉機。

一災剛平,一災又起。1943年,豫北、冀西相繼發生了嚴重的蝗災。劉伯承、鄧小平又指揮部隊投入了蟲口奪糧的戰鬥。各級指戰員配合地方政府和群眾,群策群力,採用多種辦法滅蝗,有的組織剿蝗隊,集中人力對蝗蟲進行分割包圍,捕捉撲殺,且多利用早晨露重蝗蟲飛進不易的有利時機出動。

有的黑夜大張燈火,下設水缸水盆,引誘蝗蟲飛撲燈火,落水而亡。有的在荒蕪的田野裡放置乾柴禾,吸引蝗蟲鑽入避寒,然後火燒。更有的挖掘蟲卵,斷絕蝗蟲的生長繁衍。軍民協力滅蝗,捷報頻傳。一次軍民出動3000餘人捕殺蝗蟲8。4萬餘斤。另一次一夜火攻,燒死蝗蟲無數,僅落到縱橫十幾里長的“封鎖溝”裡的蟲屍,竟達7寸厚。挖卵滅種的工作也大見成效。邊區政府因勢利導,釋出了挖1斤蟲卵換1斤小米的獎勵措施,動員了千家萬戶,老老少少一齊上陣滅蝗。

除了發展生產外,節約也是根據地黨政軍民抗災救災、渡過難關的一項重要措施。劉伯承身體力行,帶頭緊縮開支和節約糧食,掀起和推動了第一二九師上下的節約運動。

從1943年7月起,劉伯承、鄧小平連續發出指示,要求第一二九師和各軍區所屬部隊必須堅決節食節用。糧食方面,基幹軍隊由每日1斤半小米逐步減為1斤,地方武裝由1斤1兩減為15兩(16兩制),機關由1斤減為13兩。普遍以野菜代糧,一日三餐以稀為主。每人每日1角2分的菜金,每人每月1元5角到5元的津貼費,每個連隊每月近百元的辦公費,從10月開始一律停發,由各單位從生產中自行解決。

劉伯承堅持在師司令部機關吃大灶,天天跟大家一起啃又黑又硬的“賽磚頭”。這是一種用紅高梁或豆麵加野菜、樹葉,混合後蒸成的菜饃饃。因其堅硬難咬,有人戲稱它為“賽磚頭”。劉伯承年過半百,身有多處創傷,又要為作戰、工作日夜操勞,加上營養不足,臉頰日見消瘦。李達怕這樣下去,會把他拖垮,就勸他:“你是一師之長,要是躺下了,對工作損失就太大了。為了革命利益和抗戰事業,你應該吃點好的,加強點營養,這是全師同志的心願啊!”

劉伯承搖了搖頭,誠摯地說:“我個人哪有這麼大的作用?可是,在這種時候,以身作則的作用就大了。你看我的身體不好,我的適應性可強呢。

我這個人哪,也怪得很,條件好,能過;條件差,也照樣能過,我在四川時,打瞎了一隻眼睛,頭頂也受了傷,後來腿又受了傷。我這身上的血不知道換了幾次。天曉得,我還是活下來了!在蘇聯學習時,整天麵包、香腸、牛奶,回到上海,組織上千方百計地給我弄藥。後來到了蘇區,那裡去弄補藥,這不是也過來了嗎!現在能吃到南瓜湯、菜饃饃,就蠻不錯了嘛。我們還是不要一點特殊化。”①為了儘可能節約開支,日用品的消耗降到了最低限度。燈油比以前節省了三分之二。司令部有位參謀提出了一個口號,叫做“白天多做事,夜晚少點燈。”劉伯承聽了大為讚賞,指示宣揚、推廣。他惜紙如金,筆記本仍沿用內戰時期存下來的那種黑皮本,封皮是軟的,紙張黑而粗糙,他已用到第5本了。文電用稿,他提倡一紙四用,即先用鉛筆寫,再用毛筆寫,寫完一面,翻過來再用。連信封也是就地取材,用舊報紙糊,或用舊信封反過來再用。他的模範行動,帶動全師上下養成了節約的風氣。

在劉伯承、鄧小平等的領導下,晉冀豫根據地的大生產運動不斷地向前發展,創造出越來越多的物質財富,有力地支援了戰略反攻和奪取抗日戰爭①李達:《抗日戰爭中的八路軍一二九師》,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版,第282頁。

的最後勝利。

第五節開創敵後武工隊

根據地建設和對敵鬥爭是相輔相成、互為作用、密不可分的兩大環節。

晉冀豫根據地開展精兵簡政、大生產運動的重大勝利,大大增強了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面的實力,也把對敵鬥爭推向了新的階段。從1943年起,根據地進入了恢復與再發展的時期。

劉伯承、鄧小平不失時機,全面、深入地貫徹敵進我進方針,組織和派遣大批武裝工作隊,小部隊向敵後挺進,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徹底扭轉了主要依託根據地反“掃蕩”、反蠶食的被動局面。

晉冀豫根據地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