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情咸豐早已知道,今天看到景泰第一個跳出來報喜,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百官之中尚未聞知此事的此時卻開始議論起來。
“咳!此乃喜事,朕心甚慰。全州知府、守備如此盡忠職守理當嘉獎。”咸豐輕咳了一聲。他今日第一次上朝聽政,此時心不免有些不自在,特別是黑丫丫底大穿著清朝官服的人在那站著又沒有人吭聲,讓他不禁想到了後世裡香港的殭屍電影了,心中惡寒不已。
“吾皇英明,全州大勝發賊。如此忠心聖的臣子吾皇正當好好嘉獎以為我大清楷模。”咸豐正要說話時,卻看見右邊百官當中也跳也一個人來。正是昨天那個胖高個肅順。他說的些,咸豐昨天都知道了,今天說出來不過是做個過場而已。待肅順說完,底下那些文武百官也同聲附起來。
“呵。肅順說的是。朕便下旨。全州知府守土有功,賞白銀千兩,官升一級。全州守備將軍排程有方,賞白銀五百兩,同樣官升一級。”咸豐頓了一下又道,“全州官兵作戰英勇,更擊斃賊首馮雲山,朕意當月發雙餉,獎勵三軍。眾愛卿以為如何。”此時底早就一片讚美之聲了。
咸豐頭上卻是出現了三條黑線。這大清的百官都是屬復讀機的嗎?一個說什麼另一個一點都不會差。這樣的官員怎麼能辦好事,怪不得清朝越來越差。不管這些,表面還是要裝出一副高興的樣子的,畢竟是打了勝仗嘛。但在咸豐想來,這樣的勝仗根本算不得什麼。太平軍自永安突圍出來只不過兩萬不到的人馬,沒有足夠的糧草,而又是疲軍。全州城的守軍依託城防,不打勝仗才怪了。當然了,如果是遇到一個怕死的官,不打改仗也很怪。
這一件事議完了。正等著下面還有哪個出來說事呢。等了好久不見動靜,心中暗自罵道:“搞什麼鬼,這堂堂大清,一千多萬平方公里的疆土,不會就這麼一件事吧。一個早朝就議這一件事,還是早已經商定好了的,也太浪費精神了。”現在咸豐不只是頭上有黑線了,更是滴汗了。他轉念一想,想起昨天看過的湊折來。記得有些湊折說黃河,淮河一線出現的洪水災害。他知道在這非常時期,天災便是便是動亂的源頭。
想起後世歷史上說的捻軍再跟洪災聯絡起,也不是沒有一定的道理,說不定捻軍起義就是這次洪災才起的。其實咸豐想的沒有錯。在另一個時空裡,咸豐二年,朝政腐敗,土地兼併嚴重。一些沒有土地的農民便流離失所,飽受痛苦。更兼離卦教唆使,又正好趕上這次大洪災才有了這次長達幾近二十幾年,禍延幾個省的動亂的。
雖然洪災並是動亂的唯一因素,但是正因為洪水造成的災害加劇了百姓的痛苦,才由剛剛起義時的幾萬起義部隊劇增至數十萬之眾。可謂是動亂的根本因素。想及此處,咸豐不禁掃視了一下百官道:“前有翰林學士翁同胥上湊言及黃河及兩淮流域發生百年難遇之大洪災。不知可有此事。”
“正有此事。兩淮及黃河一帶,災情嚴重,逃難百姓難已計數。還請我皇早作打算,以避不測。”聽咸豐說到洪災,左邊百官之中顫顫微微地走出一個白髮白鬚的官員來。咸豐打量著此人怕有七十多了吧。感嘆不已,都這個年紀了還不退休,實在是神奇之至。要不是他對百姓疾苦還算上心,算得上是一個好官的份上,咸豐真打算讓他告老還鄉算了。
咸豐之所以對這件事如此上心,實是他知道比起太平天國來,捻軍的危害更大。因為河南、山東百姓多有養馬,所以捻軍多為騎兵加步兵配合作戰,且流動性很大,很難掌他們的動向。而且捻軍雖為許多流民組成,但捻軍的領導者卻是八卦教眾,這些人多是一些土匪加流氓再加小混混出身的,根本不像太平軍從農民出身,對百姓多少還有些同情愛惜。
可以說捻軍的一些陪隊的心理已經到了變態的程度,他們往在搶劫完一村子的時常將一些老弱婦儒殺害然後再裹協青狀,逼迫他們加入隊伍。這樣的一起支起義隊伍與說是起義,倒不如說是強盜還付合些。正因為咸豐知道這些,他才決心堅決不能讓這樣一支強盜“起義軍”狀大起來。
在他想來,既然已經打定主意用太平天國運動這次機會來整合朝庭與地方,就不能再有這樣一支強盜隊伍再來禍亂中國的中原腹地了。中國百姓的苦難已經夠多了,不能再多了。見到翁同胥出班上湊這件事,咸豐不禁正色道:“洪災已有幾日了。”
“啟湊皇上,微臣的摺子是兩日前呈上去的,加上地方上報到朝庭的時間快怕是有五六天了。”翁同胥慢慢道。
相比翁同胥的緩慢,咸豐心裡卻是急得直上火。五六天了,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