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從北京參加完開國大典返回武漢的林彪,面對白崇禧的上述部署沉思起來。他已經多少體會過“小諸葛”的狡猾和機靈。這到底是一種以進為退的部署,還是一種會戰的打算呢?林彪經反覆思考後認為,“目前敵之企圖不是撤退而是與我決戰”。
據此判斷,林彪於4 日23時命令中路軍:“目前我第一線兵力不夠優勢,各部應即在現地停止待命,嚴整戰備,等候我兵力之集中。”
5 日12時,林彪等致電中央軍委,首先報告了當面敵情:白崇禧在衡寶之間集中了五個軍又兩個師,“企圖與我決戰,敵之力量相當強大”。林彪沒有報告中路軍當前的部署調整,因為這是他職權範圍內的事,只報告了改變西路軍作戰計劃的事,因為兩翼大迂迴是毛澤東親自部署的。報告說:“為集結優勢兵力殲敵,本日已令38、39兩軍轉向寶慶、祁陽間前進,準備參加衡寶線決戰。屆時如敵改變與我決戰計劃時,該兩軍即中途直向全州前進。”
這樣,在衡寶一線,林彪集中了中路軍六個軍(第40、41、45、46、49、18軍),加上西路軍的兩個軍(第38、39軍)和原來作為預備隊的第5 兵團兩個軍(第16、17軍),共10個軍的兵力,同樣擺出了一幅以優勢兵力與白崇禧進行決戰的態勢。
10月7 日凌晨2 時,毛澤東以中央軍委名義覆電林彪。鄧子恢、譚政、肖克、趙爾陸,對作戰部署原則上表示同意,而對衡寶決戰之事隻字未提。因為毛澤東知道,當初林彪發起湘贛戰役企圖求殲白崇禧主力而未果,後來又準備在湘中與白崇禧決戰亦未實現。毛澤東估計,這一次多半也不會有什麼結果。因為在毛澤東的腦子裡,仍然是白崇禧“決不會在湖南境內和我決戰,所佈疑陣是為遲滯我軍前進之目的”。不過這一次毛澤東換了一種說法:“白崇禧指揮機動,其軍隊很有戰鬥力,我各級幹部切不可輕敵。”“各級幹部”當然也包括林彪在內。
(11)
34.“丁大膽”率第135師歪打正著,直插白部防禦中樞。祁北圍殲,桂軍四個主力師被殲滅
戰爭較之其他社會現象具有更多的“概然性”和“偶然性”。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一書中就說:“戰爭是充滿偶然性的領域。人類的任何活動都不像戰爭那樣給偶然性這個不速之客留有這樣廣闊的活動天地,因為沒有一種活動像戰爭這樣從各方面和偶然性經常接觸。偶然性會增加各種情況的不確實性,並擾亂事件的程序。”他甚至認為,“戰爭的客觀性質很明顯地使戰爭成為概然性的計算。現在只要再加偶然性這個因素,戰爭就成為賭博了。”
毛澤東也指出:“我們承認戰爭現象是較之任何別的社會現象更難捉摸,更少確實性,即更帶所謂‘概然性’。”
衡寶戰役就充分地表現出戰爭的這種“概然性”和“偶然性”。
衡寶戰役的“概然性”表現在敵情的不確實性上,白崇禧既作決戰的部署,同時也作撤退的準備,也就是毛澤東所講的“白崇禧指揮機動”。所以後來衡寶戰役程序中的一連串變化,都與這種“概然性”聯絡在一起。
衡寶戰役的“偶然性”則體現在我軍第135 師的行動上。
按照四野總部和林彪的指示,中路軍主力停止於衡寶公路以北待命。然而,卻有一支部隊繼續猛打猛衝到白崇禧集團的防禦中樞裡。這支部隊,就是有“丁大膽”之稱的丁盛率領的第45軍第135 師。
該師是10月2 日接兵團和軍的命令前進的。肖勁光親自給丁盛佈置任務:“丁盛你膽子大,給你135 師的任務就是向衡寶公路以南穿插,直奔洪橋,切斷白崇禧逃回廣西的退路。”
當日,第135 師在永豐、青樹坪一帶與敵軍接觸,迅即突破桂軍一線陣地,當天就前進40餘公里,並繼續向衡寶公路猛插。4 日晚先頭第403 團即佔領衡寶公路上的水東江。
第135 師由於在急行軍途中顧不上架設電臺,因此沒有接到林彪“停止前進”的電令,仍繼續向衡寶公路以南挺進。
這便是“偶然性”。如果當時第135 師接到了停止前進的電令而停止於衡寶公路以北,就不會有該師後來的孤軍奮戰的好戲,衡寶戰役的結局也許就是另外一個樣子了。
5 日凌晨,第135 師全部透過衡寶公路。其前衛進至衡寶公路以南的沙坪、靈官殿地區,猶如一把尖刀直插白崇禧集團的心臟。
正當四野總部和林彪焦急地等待第135 師的訊息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