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8章 馬蹄疾,一縷馨香
伴隨遼東公孫度主動開城請降,東征戰事緩緩落下帷幕,長達一年之久的戰火烽煙悄然散盡。
與之相對的是,飽經戰亂洗禮的幽州大地,雲開霧散,迎來了久違的安定祥和之光。
儘管遼東周邊仍然盤踞著諸多蠻夷番邦和島國倭賊,但烏桓和鮮卑兩大部落的隕滅極大地震懾了這些蠻夷宵小,使其再不敢擅入漢境一步,更不敢輕舉妄動。至此,幽州邊境才算真正安定下來,在戰火紛飛的亂世之中贏得了一段難能可貴的修養生息時間。
的確,這是一段相對長久的修養生息,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長治久安,而這已是李利此次東征之中百般努力的最好結果。
遼東公孫度雖然主動請降,但他寧肯將兩個兒子交給李利為質子,也不願意放棄手中兵馬,離開遼東。此一節便為日後留下隱患。然而公孫度已經做出這麼大的讓步,無形中促使李利不能逼迫過甚,只能見好就收,否則過猶不及,很可能直接逼反了公孫度。
為此,李利只得退而求其次,派遣田豫率領一萬鐵騎進駐遼東,名義上是協助公孫度駐守遼東,並幫助其操練兵馬,實則在遼東楔入一顆釘子,以策萬全。日後如能順利接收遼東便罷,反之則儘早在遼東站穩腳跟,以便日後大舉進攻,一舉拿下遼東各郡縣。
除了遼東公孫度之外,盤踞在遼東周邊的高句麗、扶余和倭島等番邦勢力也不可小覷;還有漠北的丁零。這些勢力都不弱,最重要的是佔據著極大的地利優勢,不是海島便是沙漠。易守難攻。
對於這些番邦勢力,眼下李利真正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其一,後方不穩,中原各鎮諸侯正打得不可開交,局勢一日數變,如火如荼;在這種情況下,李利根本沒有太多精力和兵馬對外作戰。萬一老窩被人端了,那便是萬事皆休。其二,戰線太長。糧草輜重嚴重供應不足,縱有十餘萬大軍也無法長期遠征作戰。其三,李利麾下沒有水軍,自然也沒有經過特殊訓練的遠赴沙漠征戰的兵馬。這種客觀存在的短板不容忽視。短期之內也無法解決。
簡而言之,就是西涼軍還沒有做好遠征的準備,暫時也不具備遠征的能力。
就算是眼下的東征之戰,已是李利勉力而行的無奈之舉。原因很簡單,要想徹底佔據幽州,就必須除掉盤踞在幽州邊郡的蠻夷部落,否則就會重蹈公孫瓚的覆轍。前面與冀州袁紹作戰,後方蠻夷鐵騎無休無止地偷襲滋擾。以至於腹背受敵,焉能不敗?因此。公孫瓚能夠佔據幽州這麼多年,始終屹立不倒,已經很不容易了。
正因如此,李利領兵進軍幽州之初便打定主意,收取幽州還在其次,最主要的是想方設法剷除烏桓和鮮卑兩大部落。只要除掉這兩大部落,幽州便是囊中之物。可是,當李利得知公孫瓚近年來性情大變之後,為了公孫瓚狗急跳牆,他迅速調整了作戰計劃,決定首先對公孫瓚下手,先把大半個幽州收入囊中,然後再騰出手來專心對付周邊蠻夷。
事實證明李利的決斷是正確的,是行之有效的英明決策。
首先收服公孫瓚,無形之中讓東征大軍度過了一個相對舒服的冬季,避免無謂的傷亡。其次,第一時間逼降公孫瓚,便自然而然地減少了征戰中的變數,不但完整收編了幽州軍,還為東征大軍籌集到了大量糧草。最重要的一點,給被迫投降的公孫瓚留下了相當長的考慮和適應時間,避免了降而復叛的無謂廝殺。
此乃一舉數得之舉。
此外,幽州軍的歸附奠定了隨後征戰草原的勝利基礎,這才是最關鍵的。
白狼山戰後三個月間,十餘萬幽州百姓先後遷入鮮卑草原。
截至七月底,相繼進入烏桓和鮮卑草原的漢人百姓多達五十餘萬;其中,幷州百姓三十萬左右,幽州百姓十餘萬,餘下近十萬人則是李利麾下的傷兵和各州郡送來的流民。
與此同時,李利下令,在原鮮卑和烏桓草原上重新劃分郡縣,設立靈州。在李利的長遠規劃中,等到徹底平定北疆之後,未來靈州和朔州將合二為一,重新劃定為一個州郡,那便是朔州。眼下鞭長莫及,只能暫時分而治之。
新成立的靈州暫定為郡,以鮮卑王庭為郡治,任命田楷為靈州第一任郡守,兼領戎狄將軍,抽調李氏宗族將領李蒙擔任靈州守將,明確規定靈州守軍不少於三萬,其中半數為騎兵。
並且,靈州成立後,計劃在未來十年內,每年至少修建一座城池,五年之後靈州境內將有不少於十座城池,遍佈整個漠南草原。
正式頒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