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一步說,就算將士們儘量節省口糧,儘可能上山挖野菜、採蘑菇充飢。但山上的野菜和蘑菇終歸有限。根本無法供應四萬大軍的龐大需求;滿打滿算,最多再多維持一兩日。
所以,糧草緊缺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仍舊是眼下最迫切的亟需解決的大難題,實為重中之重,片刻不得拖延。
正是基於這種憂慮,公孫瓚急切想知道主公李利對前軍有何要求,徐晃此行是否帶來了繼續進軍的作戰命令。此時此刻。公孫瓚和趙雲等前軍將領最擔心的是,主公李利下令大軍繼續前進。或者直接攻打鮮卑王庭。果真如此的話,無疑是把剛剛駐紮下來的三萬鐵騎推向絕路,逼著大軍跳進無底深淵,其結果必然是全軍覆沒。須知三萬鐵騎剛剛鬆弛下來,正是人困馬乏之際,原本鼓足的鬥志已然消退殆盡,這個時候去攻打鮮卑王庭無異於自尋死路,自取滅亡。
看到公孫瓚、趙雲和嚴綱等將領神色極其緊張地盯著自己,徐晃微笑搖頭道:“諸位將軍不必擔心,主公並未下達作戰命令。”乍聞此言,公孫瓚、趙雲等人如釋重負地長噓一口氣,臉上的緊張神色迅速消退,原本正襟危坐的身姿不由得鬆弛許多,神情舉止也變得自然起來。
語氣稍頓,徐晃微笑道:“主公不但沒有下令進軍,還命我帶來軍令,命我四萬前軍就地休整,等到後續大軍趕到,而後合兵一處,再行進軍。”
“主公英明啊!”公孫瓚和趙雲二人聞言後對視一眼,由衷地讚歎道。
“主公英明主公英明!”嚴綱、鮮于銀等二十餘位軍令紛紛點頭附和道,並且一個個笑容滿臉,慶幸不已。
事實上,如果李利果真下令進軍,公孫瓚、趙雲和嚴綱等將領即使知道眾將士已無力再戰,卻也不敢抗命,不得不率領大軍繼續作戰,最終帶著三萬鐵騎一起共赴黃泉。因為公孫瓚、嚴綱、鮮于銀等人都是降將,他們斷然不敢違抗李利的軍令,明知是死也要硬著頭皮慷慨赴義。
究其原因,有三。其一,他們的妻兒家眷如今都已被送到長安;一旦他們抗命不尊,不但他們自己難逃西涼軍的追殺,還會連累妻兒家小,禍及滿門。其二,他們已經率領大軍進入鮮卑蠻夷的領地,孤軍進入敵後;一旦背叛李利,那便是前有蠻夷、後有追兵,進退維谷,死路一條。
其三,也是最致命的。那便是,眼下這支三萬鐵騎名義上是公孫瓚領兵掛帥,擔任大軍主將;可實際上呢,這支兵馬全都是李利的嫡系部隊,真正能夠掌控大軍之人是趙雲。一旦公孫瓚和嚴綱等人公然違抗李利的軍令,趙雲豈能坐視?即便趙雲明知道這道軍令是錯誤的,然而若是公孫瓚和嚴綱等人膽敢抗命或直接背叛李利,那趙雲肯定不會心慈手軟,會毫不猶豫地將他們捉拿羈押,甚至於當場斬殺。這一點毋庸置疑。
儘管很多領兵將領都知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自古以來,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將領卻是屈指可數,並且敢於這麼做的將領最終都沒有好下場。最為關鍵的是,趙雲絕對不會做這種違抗軍令的事情,而他對李利更是忠心耿耿,即使明知是死也不會反抗,更不可能背叛李利。
所以,當徐晃十分乾脆地傳達了李利的就地休整的命令之後,公孫瓚和趙雲等一眾將領深深鬆了一口氣,緊張兮兮的神色當即恢復如常,繃得緊緊的心神全都鬆弛下來。
眼見眾人齊呼“主公英明”,徐晃欣然接聲道:“主公確實是英明之極。不瞞諸位將軍,就在諸位率領三萬鐵騎追擊蠻軍的第二天突降大雨時,主公立刻察覺到孤軍深入甚為不妥,隨即便想到諸位出發時沒有攜帶糧草輜重,長途奔襲之中必將身陷險境。於是主公便命在下只帶十日口糧,並攜帶大量箭矢率軍馳援,務必於三日內追上諸位,而主公則率領大軍於五日後趕到。所幸,在下領軍晝夜兼程,緊趕慢趕總算在今夜趕上大軍,幸不辱命!”
公孫瓚聞言後,感激之情溢於言表:“公明冒雨行軍,一路鞍馬勞頓,辛苦了!”徐晃聞聲拱手,連稱不敢。
謝過徐晃之後,公孫瓚心有所感地感嘆道:“早就聽說主公雄才偉略,用兵如神,智謀甚遠,算無遺算。之前某家一直將信將疑,誤以為傳言未免言過其實,世間焉有此等文韜武略之人?但今日之事,某家真正是心悅誠服,主公的文治武功天下無出其右,令某欽佩之至!”
唏噓感慨之餘,公孫瓚對眾將說道:“我公孫瓚生平從不服人,即使是去歲主公兵臨城下,某也未曾心服。但今天,我公孫瓚心服口服,甘願把幽州獻於主公,此後鞍前馬後任憑驅使,誓死不悔。今日諸位將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