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0部分(2 / 4)

小說:驍騎 作者:溜溜

些烏桓小部落,甚至連帶著一口吞下東部鮮卑首領素利的部落和地盤。

軻比能的諸多算計並未對李利隱瞞,也沒有必要隱瞞,即使他不說,李利同樣心知肚明。正是因為軻比能有著諸多訴求,野心勃勃,才促使他主動請和,企圖化干戈為玉帛,與李利結為盟友,雙方互利互惠,各取所需。

眼下軻比能便是既得利益者,結盟之初便兼併了闕機部落,使得部落勢力在短期之內壯大三成,可謂是斬獲頗豐。而李利麾下西涼軍卻袖手旁觀,坐視軻比能部落迅速壯大。

第四天清晨,十萬大軍拔寨起行,軻比能率領兩萬鮮卑鐵騎為前軍先鋒,率先進軍。趙雲所部無雙鐵騎緊隨其後,公孫瓚、閻柔率領四萬步騎為中軍,徐晃、馬岱二將率領兩萬步軍為後軍,押解糧草輜重。

至此。在鮮卑王庭耽擱將近十天之後,東征大軍繼續按照原定計劃出兵烏桓。

城下之盟的簽訂,使得中部鮮卑首領軻比能得到了一次難得的發展壯大機會,而東征大軍則得到一支生力軍。

此舉看似荒誕。實則不然。軻比能志在統一鮮卑各部,成為繼檀石槐之後的第二位鮮卑王,草原霸主。在漢軍兵臨城下之際,本著死道友不死平道的僥倖心理,他審時度勢,主動與漢軍和解,並結為同盟,試圖藉助漢軍之力迅速發展壯大,從而加快統一草原各部的步伐。整件事情上,軻比能的表現都可圈可點。完全稱得上是堅決果斷,英明睿智。然而他卻忽略了一個最淺顯的道理,那便是結盟也是需要實力作為基礎的,沒有足夠強大的實力,何談結盟?

軻比能部落攏共三萬餘控弦之士。即使吞併了闕機部落,其兵力也不會超過五萬。單憑這點人馬,他有什麼資格和李利結盟?所以,與其說軻比能與李利結盟,不如說他已經率部投降了李利,已然俯首稱臣。因此他們之間的盟約便被諸葛亮稱之為“城下之盟”,一種比較體面的開城投降而已。正因如此。李利並沒有逼迫軻比能,暫時沒有派兵進駐鮮卑王庭,也沒有接管中部鮮卑的兵馬,仍由軻比能統領。但這都是暫時的,留下一點過渡時間,讓軻比能和各部首領學會適應。等到解決烏桓部落之後便是見真章的時候。

這種局面於李利而言,早已習以為常了,舉重若輕,安之若素處之泰然。當年的長安之亂,局勢遠比現在複雜。但笑到最後的卻是他李利。眼前局勢與長安之亂相比,完全沒有可比性,軻比能自作聰明,想從他手裡佔便宜,不得不說軻比能確實膽識驚人,卻不免有些盲目自大,自以為是。他以為李利也像之前的漢人一樣,貪圖戰功,一味地追求戰績,實際上根本看不上草原領地,戰後一定會返回大漢,自此不再過問草原部落事務。正是抱著這種心理,才促使他甘願充當馬前卒,在得到眼前利益之後,興沖沖地率領鮮卑鐵騎挺進烏桓領地。

如果一切真如軻比能所想,那他無疑是戰後的最大受益者。一旦漢軍撤離草原,那他就是草原王,完全有可能重現檀石槐昔日的輝煌,甚至猶有過之。只可惜,這只是他的一廂情願,臆測而已。最終結果如何,尚未可知

十萬大軍東進烏桓的第六天,再次遭遇傾盤大雨,迫使大軍不得不停止進軍,就地駐紮休整。

此次進軍烏桓,目的便是直搗烏桓老巢柳城,李利對此志在必得。然而大軍出關以來,連續遭遇大雨,幾乎三天一場小雨,五天一場大雨,半個月便是一場狂風暴雨,嚴重阻礙了行軍速度,硬生生將十萬大軍拖在進軍途中,遲滯不前。每次大雨過後,大軍至少要休整三日,直到地面硬化之後才能繼續行軍。連番大雨,不僅遲滯了行軍速度,還大大增加了十萬大軍的糧草壓力,使得東征大軍舉步維艱,苦不堪言。

最無奈的是,眼下正值雨季,雨水本來就多,今年更甚往昔,如之奈何?

“人力有時而窮,天意難測呀!”帥帳聚將剛剛結束,李利踱步到帳外,看著眼前“嘩啦啦”下個不停的大雨,輕聲嘆息道。

諸葛亮和趙雲二人留在最後離開大帳,剛走不遠便聽到李利的嘆息聲,於是二人當即停下腳步,轉而輕步走到李利身旁。

諸葛亮輕聲道:“主公是在擔心我軍糧草供應不足嗎?果真如此的話,主公不必擔憂。微臣兩日前便發覺隨後幾天將有大雨來襲,遂從鮮卑王庭調集三萬頭牛羊,想來再過兩天,這批牛羊就該到了。此外,我軍眼下還有半個月的糧草,加上隨後送到的牛羊,應該可以支撐一個月。所以我軍目前沒有糧草短缺之危,主公儘可放心。”

李利聞言後神色不由舒緩下來,扭頭讚許地對諸葛亮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