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6部分(2 / 4)

小說:驍騎 作者:溜溜

枉為將帥,令人齒冷。

然而事實擺在眼前。真真切切的發生了。而且做下此等昏聵之事的人並不是無名之輩,亦非首次領軍作戰的初生牛犢,而是享譽天下的白馬將軍公孫瓚。

這真是公孫瓚所為,並且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此前他就曾經先後幹過三次諸如此類的事情。如此令麾下將士寒心。令黎民百姓所不齒的事,對於時下的公孫瓚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飯,屢試不爽,至今已有一年有餘。

由此不禁讓人心生疑問,白馬將軍公孫瓚可是大漢赫赫有名的戍邊名將。早在靈帝在世時,公孫瓚便以作戰勇猛、對外強硬著稱於世,先後數次擊敗烏桓蠻夷,殺得幽州邊境的諸多蠻夷聞風喪膽。從而名揚天下,廣為人知。被世人所稱道。可眼下這種毫無伶憫之心,將百姓視如草芥的惡事,真是公孫瓚所為麼?

人都是會變的,這個淺顯的的道理人所皆知。但很多時候我們都會下意識地選擇不去相信它,刻意忽略它,因為我們不喜歡太過善變的人和事,並不願意接受由好轉壞的事實,寧願心裡保留著美好的一面,而忽略它不好的一面。人性本善,天道使然,我們順應天道,崇尚美好的人和事,希望美好的一霎成為永恆,永不褪色。

但事實往往並不是人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不隨人願之事時有發生,屢見不鮮。幽州公孫瓚正是如此。

公孫瓚出身遼東公孫世家,因其是庶出,不被長輩所喜,促使他自幼性格乖張,膽大而暴戾,勇猛而剛強。年輕時,他曾為故友打抱不平,不惜自身性命,置生死於度外,為此深得鄉鄰發小敬重。從軍後,他作戰勇猛,每逢戰事均是身先士卒,勇往直前,彪悍異常,為此贏得帳下將士的衷心擁戴,誓死追隨。戍守幽州邊關期間,他無數次率領帳下將士孤軍作戰,屢建奇功,數次力挽狂瀾於即倒,從而平步青雲,未滿而立之年便成為戍邊名將,節制幽州戍邊大軍,大權在握。

但這一切都隨著他率軍攻入幽州州牧府親手斬殺州牧劉虞而改變。幽州牧劉虞主張對外安撫,教化蠻夷,使其歸附於大漢王化之下,不宜妄動刀兵,以免生靈塗炭,造成無謂的傷亡。而公孫瓚則一貫主張對外強硬,決不妥協,但有膽敢入侵犯境者,堅決予以剿滅,雖遠必誅。由此這兩位幽州軍政主官的對外政策截然相反,格格不入,根本無法妥協。

故而劉虞試圖罷黜公孫瓚的兵權,從而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寬仁施政,教化萬方。而公孫瓚也不是良善之輩,斷然不會任人宰割。於是公孫瓚得知劉虞已下定決心解除自己的兵權之後,先下手為強,一舉攻破州牧府擒殺劉虞,而後自領幽州牧,割據自立。

自領幽州牧的公孫瓚權力**急劇攀升,將劉虞首級送往長安,並不惜重金結交李利,希望朝廷准許他節制青州、冀州、兗州和幽州等四州的軍政大權;為此他擅自任命單經為兗州牧,嚴綱為冀州牧,田楷為青州牧,自領前將軍,兼幽州牧。可惜的是他萬萬沒想到,劉虞的首級半路上被劫,隨後以幽州司馬閻柔為首的的叛軍大舉反撲,先後聯絡齊周、鮮于銀、鮮于輔等將領反叛,遂導致幽州內亂。

與此同時,公孫瓚節制四州的美夢也隨之破碎。所幸,從那時起他便與西涼李利達成共識,結為同盟,此後來往甚密,兩地通商,互通有無,互相照應。但司隸大戰時,公孫瓚卻以境內叛亂頻發、後方不穩為由,只送去一些戰馬和糧草權當資助,並未出兵援助李利。司隸大戰持續將近一年時間,公孫瓚領軍擊敗閻柔、鮮于輔等叛軍之後便坐山觀虎鬥。日益驕矜,驕奢淫逸,久而久之便愈發驕狂暴戾。性情大變,記過忘義,不恤百姓,睚眥必報。此舉使得他麾下將士極為寒心,若不是故土難離,只怕很多將士都會棄他而去,改投其他諸侯。

袁紹於司隸慘敗後。公孫瓚趁勢攻打冀州,將渤海郡、中山國以及青州大半郡縣搶到手裡,實力大漲。由此為他挽回了不少人心。畢竟打了勝仗之後,很多將士就會本能地選擇性遺忘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從而重新迴歸到公孫瓚麾下。

奈何好景不長,袁紹回到冀州後積極籌措糧餉。再次調集大軍反攻公孫瓚。而此時的公孫瓚卻在府邸中安於享樂。將前線戰事交予麾下將領指揮,於是冀州大軍一路勢如破竹,一鼓作氣打得幽州軍藉機敗退,從而將先前的郡縣城池又相繼淪陷,重新還給了袁紹。至此,公孫瓚和袁紹之間再次回到先前的對峙相持局面,一切如司隸大戰前一模一樣。

唯一不同於以往的是,公孫瓚再也不是從前的公孫瓚了。他的血性正在迅速消退。勇猛不再,更不會輕易冒險。衝鋒陷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