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1部分(2 / 4)

小說:驍騎 作者:溜溜

點頭示謝,輕呷一口茶後,微笑道:“上將軍有所不知。按照我軍現行軍規,此次張飛下令屠城之事並沒有違犯軍紀,畢竟他下令屠城之時戰事並無結束,城中已經還有很多人反抗。主公曾經下達嚴令:不得擅殺俘虜和降兵,不得肆意殘殺平民百姓;但是對於負隅頑抗之敵仍需對其施以嚴厲打擊,斷不可心慈手軟,心存婦人之仁,以免造成我軍將士無謂傷亡。

再者說,大軍出征之時,上將軍和我都沒有提及屠城之事,沒有明確規定攻打城池時不能屠城,不能斬殺試圖抵抗我軍入城的平民百姓。所以,嚴格說起來,張飛將軍為了避免我軍將士無謂傷亡而下達屠城令,此舉並沒有觸犯軍紀。

既然張飛沒有觸犯軍紀,我等自然沒有理由亦無權問罪於他,更不可能對他施以嚴。這些都需要主公親自定奪,倘若主公對此並不介意,亦或是默許了張飛的所作所為,那麼張飛就不會受到懲罰;反之,如果主公知悉此事之後勃然大怒,下令問責的話,那麼張飛便要受到懲罰,輕則重杖一百,重則直接問罪斬。”這是周瑜的回答。他明白無誤地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態度,堅決執行李利的軍令,唯李利之命是從。

李暹聞言後,欣然點頭,肯定道:“都督所言極是,末將亦有此意。只是兄長此刻還在千里之外的蜀郡,無法及時獲悉此事,加之密信傳送頗為不便,一來一去至少需要十天左右。在兄長將令到來之前,不知都督打算如何處置張飛,當真不作任何處理嗎?”

周瑜神色微變,眉頭蹙成一團,凝神思考,沉默好一陣兒,緘口不語。

半晌後,他輕輕點了點頭,沉聲道:“暫時不作處理,讓他仍在上將軍帳下效力,等候主公軍令。不過如果我沒有猜錯的話,想來主公不會嚴懲張飛,最多略施懲戒,讓他受些皮肉之苦而已。

記得主公臨行前曾對我說:‘自天下大亂至今,大漢各州各郡幾乎都經歷過戰火的淬鍊和洗禮,飽受戰禍之苦;唯獨益州多年來一直置身事外,即使爆戰亂,也僅限小規模的區域性戰爭,半數以上的郡縣都沒有經歷過戰亂之苦。因此益州戰事必須施以雷霆手段,震懾宵小投機之徒,使其對我西涼大軍心生畏懼,惟有如此方能迅平定益州。’

所以,我猜測主公不會降罪於張飛,最多是小懲大誡,藉此安撫人心。僅此而已。”

李暹若有所思的點點頭,道:“都督言之有理。兄長素來仁慈為懷,但是益州不同於其它州郡,太平年月過得太久了,不能以常理待之,必須使用非常手段,予以強大震懾,如此方能收奇效。”

周瑜道:“確是如此。不過張飛所為未免太過兇殘,如此肆無忌憚的肆意屠城,勢必引起各郡百姓拼命抵抗。果真如此的話,便是過猶不及,其結果必然是事與願違。”

李暹思索著輕輕點頭,表示贊同,遂話鋒陡轉,低聲問道:“不知都督對接下來的戰事有何安排,我等何時才能揮師成都,與家兄會合?”

眼見李暹不再追問張飛屠城之事,周瑜甚為讚許,暗自感嘆道:“不愧是主公的胞弟,雖然對張飛的勇武賞識有加,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並不一味袒護,識大體顧全域性,知進退,殊為難得!”

實際上,此次周瑜之所以避重就輕地處理屠城一事,何嘗不是對李暹的試探。他想知道,面對張飛擅殺數萬百姓,李暹是否還會一如既往地袒護他。

如果李暹不辨是非,不分青紅皂白,仍然袒護張飛的話,那麼周瑜便要重新審視李暹了;重新考慮他是否有能力統率大軍征戰,合不合適坐鎮益州,甚至懷疑他是否可堪大用,等等。所幸,李暹明辨是非,顧全大局,並非昏庸之人,否則周瑜就會收回軍權,並建議李利更換鎮守益州的人選。

這不是危言聳聽,亦非周瑜狂妄自大,而是有這份擔當和實力。

眼下他之所以退居幕後,把軍權交給李暹,自己甘願替他殿後壓陣,純粹是替主公李利培養李暹,出於愛護之心,他要對李利負責。如果李暹可堪造就,那麼周瑜也樂於成人之美,幫襯他一回,助其樹立威信,為日後坐鎮益州夯實基礎。倘若李暹不堪大用,即便他是主公李利的胞弟,周瑜也不會任由他胡作非為,不僅不會把軍權交給他,還會直言不諱地建議李利撤換人選。

這是周瑜為人處世的原則,亦是深藏於骨子裡的固若磐石的堅定信念。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每一個決定,皆以李利的意志為出點,兼顧全域性,始終抱著對李利盡忠的堅定信念,是以他心底無私,無所畏懼。此次出征益州,李利已將李暹託付給他周瑜,他就要對李利負責;縱然李暹也算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