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6部分(2 / 4)

小說:驍騎 作者:溜溜

嗯,與我所想不謀而合。”李摯欣然點頭,邊走邊說道:“進府後,我二人去找幾位將軍詳細商議一番,而後分頭行動。”史阿頷首贊同,亦步亦趨地跟在李摯身後大步走進府門。

**

隨著烘烤大地的陽光漸漸變得溫和起來,一天的勞作也已接近尾聲。陽翟城西門外的田野上,許多農戶貓著腰從田地裡走出來。低頭看著地裡的莊稼小心翼翼地走到田埂上,手裡撐著鋤頭,回頭看看自己一天耕作的成果,臉上露出一絲滿意的憨厚笑容。

隨即。三五結伴的農戶們扛著鋤頭,邊走邊嘮家常,沿著田埂慢慢走上官道。前面不遠處就是城門。一路走來,他們很少抬頭看天。感受著陽光曬在身上的熱量他們就知道再有半個時辰天就黑了,嘴裡嘮著家常卻不忘低頭看路。生怕一不小心踩著莊稼。儘管路邊的莊稼不是自己家的,可是莊稼就像農戶們的孩子,踩著誰家的莊稼不心疼啊!

落日餘暉將他們送進城門,漸行漸遠,慢慢消失在城中人來人往的人群中。這些農戶都是陽翟城裡的居民,當下住在城裡的居民並不意味著都是“端著鐵飯碗的上班族”,城中接近七成的百姓都是農民,他們雖然住在城裡,但一家老小的生計卻在城外。城池對於他們而言就是保護自身安全的屏障,既安全又熱鬧,還有生活所需的一應物品,非常方便。

與往年不同的是,以前農戶們都是給大戶人家種田,或租種土地,大多是官宦世家或財主家的佃戶;但是自從潁川郡歸入晉國管轄之後,大戶人家名下的田地全部清退,或轉讓給官府,然後官府再將土地分配給佃戶們。從那時起,佃戶們搖身變成了擁有土地的農民,除了每年上繳三成的賦稅收成之外,再不用給東家交租子,真正是當家作主,在地裡幹活時他們彎著腰,但是從地裡走出來,他們就能直起腰桿兒,底氣十足。

這份底氣從何而來?自然是從地裡刨出來的。以前給東家種地,一年到頭累死累活的還填不飽肚子,但現在他們自己有了土地,賦稅又不多,自然是幹勁十足,全家上陣,卯足力氣幹上一年就能吃飽喝足,此後只要不懶惰,便可衣食無憂。幾年下來,陽翟城百姓的生活可謂是蒸蒸日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有滋有味。這一點從他們勞作一天之後累得腰痠背痛,卻由衷地露出淳樸的笑容,便可見一斑。

這一現象並不侷限於陽翟城,整個潁川郡乃至豫州都是一樣,百姓們都有自己的田地,一律上繳三成賦稅,餘下的收成都是他們自己的。不光豫州是這樣,與豫州毗鄰的徐州和江北的揚州各郡縣也是如此,晉國轄下的所有州郡都是一般。

在西晉境內,官宦氏族和豪強縉紳們曾經享有的特權被壓縮到極致,曾經所擁有的土地和財富大幅縮水。原本屬於他們名下的土地、房屋和財產,以及府邸中的扈從、侍女和雜役悉數登記造冊,超過規制之外的一律清退,強制執行,律法森嚴。簡而言之就是:順者昌,逆者亡。

正是因為西晉律法森嚴,才使得西涼軍攻取中原各州郡的過程格外漫長,近乎是舉步維艱,佔據豫州、徐州和揚州等州郡的歷程完全稱得上是用鮮血鋪成的。但是經過陣痛之後,然而當百姓們切身感受到律法的好處,紛紛受益之後,這最初的血腥殺戮不過是陣痛而已,新律法贏得了勞苦大眾的強烈擁護,從而重建了新秩序,一切步入正軌。

相比上千萬黎民百姓而言,所謂的官宦士族和豪強縉紳充其量就是一小撮人,如同汪洋大海中的一朵浪花,根本翻不起大浪,無法阻擋泱泱大勢。面對大勢所趨,他們所能做的就是隨波逐流,亦或是逆流而上,灰飛煙滅。

夜幕徐徐降臨,陽翟城四門已然關閉,萬家燈火點綴著這座千古名城。

說它是千古名城,是因為這裡是華夏曆史上的第一座古都夏朝都城。大禹死後,其子啟即位,啟在首都陽翟鈞臺舉行盛大的宴會招待眾多氏族部落首領,自此正式確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華夏曆史由此展開,而“華夏”二字中的“夏”便是夏朝。禹傳子,家天下。

潁川郡以穎水得名,自秦王嬴政17年設郡以來,一直是除京師之外人口最多、最為繁華的地方。潁川人才輩出,且不說遠古時的少典、許由、大禹、夏啟、太康、仲康、少康等人,以及近代的呂不韋、張良和晁錯,單單是當下就有郭嘉、徐庶、司馬徽、荀彧、荀攸等諸多當世名臣。

正是因為潁川郡人口眾多且十分繁華,又因為此地乃中原腹地,扼守著北上司隸、南下豫州、西入南陽和東進兗州的交通要道,四通八達,故而李利派遣賢臣良將駐守潁川。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