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武陵、零陵等郡縣確有叛亂,然則僅是癤癢之疾,遠不足以撼動荊州之根基。叛亂髮生後,劉表只需遣一勁旅,單刀直入,直取長沙即可平息叛亂,根本無須興師動眾的調動大軍參戰平叛。
然則,劉表卻以此為藉口,悍然撤走征討淮南的數萬大軍,此舉無異於背棄討袁聯盟,公然與主公為敵。但是,迫於形勢所逼,我等只能任由其領軍撤退,無力征討荊州,興師問罪於劉表。隨後,劉表迅速平定叛亂,而後趁我西涼軍與冀州袁紹鏖戰對壘之際,又恰逢益州沈彌、婁發等發動叛亂之時,劉表趁勢揮軍進逼益州巴郡,企圖奪取巴郡江州(今重慶)等郡縣,而後以此立足,揮師奪取益州。
當是時,劉璋遂以益州長史趙韙為徵東中郎將,率軍平定東州叛亂,抵禦劉表大軍,而後屯兵於朐忍。自此以後,趙韙率領益州軍與劉表隔江對峙,直到現在仍是相持不下。然則,正是因為劉表虎視在側,試圖謀取益州,才使得益州長史趙韙手握重兵,雄視一方。”
說到這裡,諸葛亮話音一頓,與李利對視一眼,遂笑著道:“由此不難看出,荊州劉表早有圖謀益州之意,卻又不逢其時,始終找不到一舉攻入益州的有利時機。前番他藉口從淮南撤軍,名為平定荊南叛亂,實則暗藏進取益州之心。奈何,巴郡沈彌、婁發等人倉促起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還沒等到劉表率軍前來支援便被趙韙大軍剿滅,以致聞訊趕來的劉表終是來遲一步,功虧一簣。
所以,時至今日,益州劉璋所面對的諸侯勢力不僅是我西涼軍,還有虎視在側的荊州劉表劉景升。”
李利聞言頷首,微笑道:“荊州地處中原腹地,雄跨長江兩岸,雖是沃野千里、物產豐盛,卻時刻面臨中原諸侯的威脅,不得安寧。與之相比,益州卻有得天獨厚的天然屏障蜀道和長江。僅是一條蜀道便可將我數十萬大軍擋在漢中之外,其東面的長江則扼守著荊州劉表進取益州的道路,如此險峻的地形條件實在是令人驚羨,天下間僅此一處。加之益州境內沃野千里,物阜民豐,且擁有眾多人口,足可養兵百萬,是為龍興之地。這般富庶的州郡,休說荊州劉表早已覬覦已久,就連曹操、孫策等輩亦是垂涎三尺,覬覦不已。”
說到這兒,李利不禁朗聲大笑,道:“當然了,垂涎益州的遠不止曹操、劉表、孫策等人,我等同樣對益州窺視已久。最重要的是,我等與益州劉璋做了多年的鄰居,此番不請自來,卻是走在各路諸侯的前面。值此益州內憂外患之際,如此良機豈能錯過?近水樓臺先得月嘛,呵呵呵!”
諸葛亮聞言後頷首而笑,“主公所言甚是。益州也有得天獨厚的地形優勢,千里蜀道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若是益州沒有內亂,我等想要攻取蜀道無疑是難於登天。是以此次機會難得,必須緊抓不放,力爭一舉攻入蜀道,奪取益州。只要益州在手,無論天下局勢如何變化,各鎮諸侯如何奸猾狡詐,主公都將立於不敗之地,早晚掃平各路諸侯,廓清寰宇,一統天下!”
“是啊。”李利輕輕頷首,笑道:“早在平定西涼之時,我便開始留意益州局勢。無奈的是,當時劉焉提領益州,其人雖已老邁,卻是老而彌堅,行事滴水不漏,甚是難纏。待劉焉死後,天下局勢風起雲湧,讓我不能輕舉妄動,於是不得不放棄率軍攻打益州的念頭,退而求其次,將劉璋送回益州穩住局勢,繼而緩緩圖之。
如今天下局勢日趨明朗,各路諸侯相繼覆滅,倖存下來的諸侯皆非善類,圖之不易,亦無法速勝。有鑑於此,我便採取以退為進的策略,對外宣稱全軍休整,治下各州郡修養生息,實則收縮兵力,謀取益州。是以此番我軍攻打益州的兵馬不會太多,更不宜大動干戈,以防其他諸侯趁虛而入,攻打我其他州郡。這就要求我軍入川的兵馬必須是精銳之師,將戰爭範圍侷限在涼州和益州境內,打一場區域性戰爭,而且是速戰速決,不宜遷延日久,久則生變。”
諸葛亮鄭重點頭,恭聲道:“微臣明白,這便下達主公軍令,命駐守漢中的各營兵馬整軍待命,密切關注益州的時局變化。只待益州爆發內亂,漢中大軍便立刻揮師入川,趁亂奪取蜀道,一舉打通進入益州的咽喉要道。”
“嗯,如此甚好,就這麼辦吧。”李利思索著輕輕點頭,沉聲道。
諸葛亮見狀亦不多言,起身告退,他的親兵隊長史阿隨後跟上,亦步亦趨地疾步離開正堂。
蜀郡,成都州牧府。
就在李利和諸葛亮談笑之間議定策略的同時,距離無塵宮兩百里之外的州牧府正堂上,正在進行著兩天一次的軍政議事,亦是例行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