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為了達到兩個目的:其一,無限鞏固統治地位;其二,打壓家族勢力,摒棄個人私利,為黎明百姓謀福祉。説是兩個目的,其實歸根結底還是為了同一目的:鞏固統治。
正是因為身份和地位的轉變,無形中讓李利失去很多東西,失去了正常人所能享受的生活和快樂,變得越來越孤立,愈發孤獨。在此之前,他和麾下文臣武將可以稱兄道弟,大塊吃肉大口喝酒,偶爾還能和他們插科打諢,一起逛窯子。但現在不行了,即使他自己願意,麾下文武百官卻無時無刻不陪著xiao心,處處畢恭畢敬,做事説話都要仔細斟酌之後才敢呈報給他,輕易不敢開口,更不敢無的放矢。
好在李利的妻妾們還沒有太大變化,即便這樣,她們之間還是有些改變。例如,她們之間越來越客氣,越來越懂禮數,想方設法討李利歡心,閨房之中越來越火辣,幾乎達到無所不用其極的程度,甚至還會做出讓李利都大感吃驚的事情。為此,李利特意將她們聚在一起,好好給她們上了一堂政治課,做做思想工作,然後又是昏天暗地的大被同眠,讓她們姐妹之間坦誠相見,破除她們之間尚未成型的隔閡。事實證明,他和妻妾們十幾年的感情經得起考驗,經過他的開導之後,內府之中的無形隔閡迅速消失,眾女之間再度和睦如初,親如姐妹。
儘管如此,李利依然感覺到她們之間還有一定的隔閡,只是暫時被他壓制下去了,短期之內不會凸顯出來,卻終究無法根除。時至今日,真正沒把他當做高高在上的皇帝之人,恐怕只有敢和他打架的甄宓。就因為這樣,李利允許甄宓自由出入皇宮,並把養心殿教給她打理,還給予她很多特權,儘量讓她不受約束。這是因為李利渴望自己能像正常人一樣的生活,希望甄宓永遠保持這份難能可貴的純真;只有見到她,李利才會感覺自己與普通人沒有兩樣,身心才能真正平靜下來,享受這來之不易的安寧。
在李利看來,所謂的人間帝王、高高在上的皇帝,其實就是把自己架在火上烘烤,把自己擺在所有人的對立面,自己想的是鞏固統治和黎民百姓的利益,而站在自己對面的文武百官卻時刻被他們的自身利益所困擾,併為此殫盡節慮,想法設法和他這個皇帝周旋。而所謂的忠臣就是他們能夠最大限度的剋制自己的私心和私慾,或者説他們考慮的是家族利益如何長遠,真正無慾無求的忠臣並不多,寥寥無幾。相比之下,武將要比文官更純粹一些,更豪爽直白一些,沒有那麼多彎彎繞繞,只是為了建功立業、封妻廕子而已,很多時候都能顧全大局。
就像眼前的情形,半個時辰前李利在皇家學院鄭重宣佈將於四月初舉行第一次科舉考試,從此以後廢除舉薦制,全面推行科舉制。
這不,前後不到半個時辰,李利還沒有回宮,諸葛亮、陳宮和李儒等人就聞訊趕來了。
這並不是説他們都有私心,都不贊成科舉制,而是他們第一時間察覺到科舉制一旦實施,必將掀起軒然大波,從而徹底改變現存的出仕體制,其影響之大之長遠,已然超出他們所能預料的範疇,後果將無法預測。
ps:衷心感謝:龍游商人書友的月票支援,多謝!
第225章 百年大計
事出突然,李玄、郭嘉和諸葛亮等人事先沒有得到一dian風聲,等到他們聞訊之後,李利已經當著蔡邕、孔融等當代大儒的面當眾宣佈了。
皇帝一言九鼎,話已出口就不能更改,斷無收回成命之理。
更何況,晉國初立,皇帝的威信不容置疑,哪怕這個決定是錯的,也要將錯就錯堅決執行下去。
有鑑於此,得到訊息的陳宮、諸葛亮和李儒三人第一時間趕到進宮,積極應對即將到來的軒然大波,以及消除由此引發的動盪和其它負面影響。
趕來皇宮的途中,他們就已經想到,十二年前西涼初定,錢糧緊缺,局勢不穩,可是李利卻在處境極其艱難的情況下,不惜一切代價籌建太學院,並借用漢帝之名強行徵召各州各郡名士前來長安授學。由此不難看出,李利當時的決定並不是盲目之舉,其目的就是為了親手籌建學院,培養出一大批青年才俊,等到時機成熟之時再將科舉制推出來,用科舉取士取代原有的推薦出仕,從而徹底改變現有的出仕制度。
一念至此,他們很清楚,這是李利籌謀已久的長遠佈局。整個佈局完全是由李利獨自策劃的,所有人都被矇在鼓裡,直到徹底揭開面紗的那一刻,他們才後知後覺。
從李利當眾宣佈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表明了堅定的立場和態度,全面推行科舉制的決定已成定局,無論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