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後進取中原,直到今日的半壁江山。軍事上,從最初兩三千人的隊伍發展到三十萬大軍,司隸大戰後兵馬擴充到五十萬,益州之戰結束後兵馬再次壯大,擁兵百萬。
相比之下,對於驍勇善戰的西涼軍而言,軍事上的顯赫戰績和疆域地盤的不斷擴張,並不為奇。算不上真正的成就。真正決定西涼軍命運和成就的是,政務農事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這是西涼軍的命脈所在,也是所有成就的基礎。
自漢朝建國以來。先後歷經東、西兩漢四百餘年的統治,西涼一直都是久戰之地,戰禍不斷。土地貧瘠,百姓生活困頓。生計艱難。李利接手西涼之時,除了最初半年迅速平定西涼二州之外。整整兩年多時間足不出戶,絞盡腦汁、想方設法改善治下百姓的生計,恢復民生,全力發展農耕。為了支援農耕發展,他的妻妾子女都跟著他緊衣縮食,所需的開支用度一減再減、一降再降,衣食住行都必須精打細算,不允許一絲一毫的浪費。而這仍然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
於是李利把軍權下放至各營將領,將整個西涼軍化整為零,自謀生路,自力更生。為此,為了壓縮糧草開支,減輕供給壓力,三十餘萬大軍足足打了三年的游擊戰,自行籌集糧草,自行開疆擴土,自行發展壯大。
為期三年的修養生息對西涼軍隨後進取中原奠定了基礎,其效果之顯著、影響之深遠,作用之大,無法估量。時至今日,西涼二州、朔州、幷州和司隸等地,已經整整十年沒有戰事,讓治下數百萬百姓在亂世之中得以安享太平。再加上,李利大力發展作坊工業,扶持商業發展,鼓勵商賈們與西域諸國通商。十餘年下來,李利治下的農業和商業如雨後春筍一般蓬勃發展,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商業從無到有,農業從弱到強,兩條腿走路,並駕齊驅,成績喜人。這才是西涼獨佔鰲頭的根本所在。
放眼天下,如今李利治下的州郡或許還算不上最富庶的州郡,但是在物質生活和精神需求方面,絕對在北魏和南漢之上,完全稱得上是安居樂業,物質富足。所以李利治下的百姓對他的認可度極高,擁有高度歸屬感,對戰無不勝的西涼軍有著近乎狂熱的崇拜。毫不誇張地說,只要李利下令擴軍,三個月內便可再次招募三十萬以上的新兵隊伍。
人心所向,大業即成。於是,當南郊圜丘修建之時,長安城及周邊百姓聞訊趕來自願出工出力,使得高達三丈有餘(九米),上下三層的偌大圜丘祭壇,只有兩個月便建成了。隨著登基大典的日期日益臨近,三輔百姓紛紛提前趕到南郊,在祭壇外圍三里處搭建營帳,等候登基大典的到來,希望親眼見證大將軍李利登基稱帝的神聖時刻。
這是李利十餘年辛勞所取得的成果,既是一份莫大榮耀,也是他必須擔負的重大使命。而長安南郊這塊土地則承載著他的所有夢想,記錄著他的最初夢想,也見證了他夢想成真的輝煌時刻。
從某種意義上說,南郊就是李利的宿命之地。從最初跌跌撞撞的夢想起步,到如今霸業已成雛形的登基稱帝,南郊這塊土地見證了他的整個成長曆程。
“嗵嗵”的腳步聲響拉開了登基大典的序幕,而原本祭壇周圍的戰馬長嘶、人聲鼎沸的喧囂聲響在這一刻戛然而止,戰馬銜枚、所有人屏息噤聲,目送身穿大裘、內著袞服的李利龍行虎步的一步步登上圜丘祭壇,從第一層圓形祭壇上邁步登上第二層。隨即,李利立於圜丘東南側面朝西方,頭上沒有龍冕,手上也沒有鎮圭,唯有腰間插著大圭,昂首而立,目視西方天空中飄浮的多多白雲,沉默不語。
這時,西涼第一重臣李玄登上祭壇,站在第一層祭壇上,攤開手中的錦帛祭天文告,神色肅然地朗聲宣讀道:“天地伊始,本為混沌,有盤古氏成道,開天闢地,遂有神州”一份冗長的祭天祭文在李玄抑揚頓挫的聲音中娓娓道來,從盤古開天到女蝸造人,從炎黃二聖護佑蒼生到昊天上帝立天庭,而後三皇五帝治世,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等朝代更迭,直至漢末亂世,悉數出現在祭文之中。
足足一刻鐘才讀完這些內容,而這只是整篇祭文的開頭,接下來陳述李利的豐功偉績才是重點。在詳細陳述李利的功績之時,李玄臉上的表情十分豐富,語氣隨著一個個文字而變動,神情隨之變化,真正是聲情並茂,儼然將李利的功績說得天上地下絕無僅有,縱觀古今神聖和歷代帝王,都無法與李利相提並論。概括起來,這份祭文所要表達的意思只有一個,即昊天上帝執掌天庭,掌管仙班神祗,而李利就是秉承昊天上帝的塵世化身,乃天命所歸的人間帝王,功蓋先賢,澤被蒼生,承天應命,民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