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此,整個大堂上集中了西涼軍最精幹的文臣武將。餘下三成文武官員則是留守原地。至於漢中戰事,早在李利班師回長安之際,戰事便進入對峙相持階段,暫時處於停戰狀態。漢中張魯似乎對李利甚為忌憚,有心罷兵言和,卻又勢成騎虎,不得不硬著頭皮繼續戰鬥下去。否則,一旦漢中兵退回漢中境內,西涼軍勢必揮軍壓上來,順勢攻入漢中。果真如此的話,漢中危矣,張魯則有滅頂之災,因此他現在是不得不戰,並且是能進不能退,寸土必爭,寸步不讓。
與此同時,在司隸慘敗的中原諸侯也已相繼率兵返回,只有曹操目前還盤踞在河南郡境內,率領大軍與呂布對峙,似有重新奪回兗州的架勢。而兗州境內,隨著陳留張邈在飛雲渡喪命,呂布與張邈、張超兄弟的戰時同盟也隨之破裂,導致兗州局勢動盪,內亂之勢已成,隨時都有可能爆發大範圍內訌廝殺。而一旦兗州內亂,就給曹操提供了大舉反撲的絕佳機會,極有可能捲土重來,重新奪回兗州根基。
就在兗州戰事一觸即發之時,倉皇逃回冀州的袁紹也面臨著嚴峻局勢。幽州公孫瓚趁著中原大戰之時出兵剿滅鮮于輔、鮮于銀和閻柔叛軍,將其驅趕至烏桓草原,暫時依託在烏桓和遼東公孫度之間的夾縫中求存,惶惶不可終日。如此以來,公孫瓚便可騰出手來對付冀州袁紹,親率十萬大軍陳兵邊境,擺明是趁火打劫,瞅準袁紹大敗之後實力大損、元氣大傷,試圖出兵冀州,一舉剿滅袁紹。因此,司隸大敗後的袁紹乍一回到冀州便面臨公孫瓚的威脅,壓力巨大,可謂是屋漏又逢連夜雨,疲於招架,苦不堪言。
而新近佔據幷州的西涼軍,原本雁門關外的異族蠻夷蠢蠢欲動,企圖趁著西涼軍三線作戰之際出兵寇邊,劫掠幷州。卻不料草原上的積雪還未消融,司隸之戰便已結束,最後以西涼軍大獲全勝而告終。此訊息一經傳出,本來還躍躍欲試的草原異族為之驚駭,使得襲擾幷州的計劃胎死腹中,隨之偃旗息鼓,再無動靜。
正是在這種相對安全的大環境下,李利才會發出將令,將麾下眾文武召回長安,在犒賞全軍的同時,舉行三年來第一次大規模的軍政議事。
在過去的十個月內,西涼軍在北伐戰場、司隸戰場和漢中三線作戰,以一軍之力抗擊三面圍攻。而這三面夾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亦非突發戰事,而是有預謀有組織的聯合出擊,其目的便是試圖一舉擊敗西涼軍,乃至最終將李利及其麾下西涼軍徹底覆滅。
從於夫羅無故寇邊開始,再到中原諸侯聯合起兵討伐李利,最後便是西涼軍與諸侯盟軍函谷鏖兵之時,漢中張魯傾巢出動攻打涼州腹地。這三面夾擊的攻勢,從地域方位上看,於夫羅率領的蠻軍從西涼軍北面大軍壓境,張魯領兵偷襲西涼腹地,而中原諸侯則是正面攻打函谷關;這便是兩肋插刀、當頭一棒,端是兇狠凌厲,不留餘地。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無論多麼完美的戰略謀劃,最終能否成功還得看由誰來執行,而決定成功與否的因素有很多,出兵時機、戰略把握、臨陣應變和實際戰鬥力,還有熟諳天時地利,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紕漏,都有可能導致整個戰略戰術的失敗。
事實證明,這一場空前巨大的戰略謀劃無疑是成功的,卻在實施過程中屢屢出現重大疏漏,以致於最終功敗垂成,一敗塗地。從時機把握上便有重大漏洞,於夫羅貪功冒進,直接率軍攻進涼州腹地,使得北面戰場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決戰階段。而後,漢中張魯行動遲緩,猶豫不決,以致貽誤戰機,直到最後時刻方才下定決心出兵偷襲涼州腹地。而中原盟軍主力呢,各路諸侯勾心鬥角,面和心不合,都有各自的盤算,等到戰事不順之時便心存二志、各懷鬼胎,竟然發生了震驚天下的臨陣倒戈的怪事,從而導致盟軍空前大敗,一潰千里。
不得不說,整個戰略計劃是由絕頂聰明之人制定的,但執行計劃的人卻是愚不可及的蠢材。以致於整個戰略戰術完全走樣,三處戰場原本應該是相互照應、互相依存的,可實際上卻是各自為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誰也不挨著。正因為如此,才使得本來同時進行的三場戰役,分解為三個時間段依次發起的區域性戰事,結果被西涼軍各個擊破,大獲全勝。
是以,經過十個月艱苦卓絕的戰鬥,西涼軍非但沒有被消滅,反而愈發強盛,在各個戰場上相繼取得勝利,並斬獲頗豐。現如今,唯一沒有取勝的戰事便是漢中之戰,被漢中張魯打得措手不及,致使大半個武都郡淪陷,漢中兵已經攻入涼州腹地,目前正與西涼軍在隴右和漢陽兩地鏖兵對峙,相持不下。
即便如此,西涼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