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西涼守軍之手的盟軍將士只有五萬人左右。而這十萬盟軍陣亡將士當中,袁紹麾下冀州兵佔據四成,張燕、呂布二人各佔兩成,餘下兩成便由孫策、曹操、張邈和張揚等四鎮諸侯分攤。
陳留張邈本來沒有多少兵馬,身邊僅有三千餘護衛親兵,但自從被袁紹、曹操等人慫恿自成一路諸侯之後,他密令弟弟張超從兗州後方緊急調集兩萬餘人馬。雖然他手下將近三萬兵馬大多都是新兵和從未上過戰場的青年壯丁,但好歹也有數萬兵馬,算是坐實了一鎮諸侯的位子,給自己挽回面子。
至於留守河東郡的張揚,儘管人不在盟軍大營裡,但其手下的入盟兵馬都已過河,暫歸袁紹掌管調遣。結果,兩個月強攻函谷關之後,張揚本部三萬兵馬在袁紹三番四次的派遣之下幾乎折損殆盡。至此張揚這一路諸侯算是名存實亡,往後除了依附袁紹之外再無出路,無形中被袁紹徹底兼併;而河內、河東二郡也自然而然地落入袁紹手中,駐守兩郡的七萬兵馬也完全被冀州軍所掌控。
鏖戰函谷關兩個月以來,原本三十六萬諸侯大軍加上張邈後續招募的三萬兵士和孫策、曹操等人私下招募的兩萬餘兵士,一共四十餘萬將士;但兩個月攻城下來,諸侯大軍滿打滿算還剩三十萬大軍,總兵力折損近半,實力銳減三成左右。之所以是三成、而不是四成,是因為攻城將士都是各鎮諸侯帳下的羸弱之兵,真正戰力強橫的精兵一直未曾出動,或者說他們捨不得拿出來攻城。
故而,去蕪存菁之後,剩下這三十萬大軍才是諸侯盟軍的精銳之師,也是他們鏖戰至今卻遲遲不願撤兵或解散聯盟的最大倚仗。
“敵軍收兵回營了?”
函谷關內,大將軍行轅正堂上,李利伏案批閱急需處理的一堆竹簡後,對輕步走進大帳準備彙報今日戰況的郭嘉輕聲問道。
“主公明鑑,確是如此。”郭嘉恭聲答道。
“哦,文和也來了。你二人都坐吧,不必拘禮。”伸展雙臂伸個懶腰,李利才發現堂下原來是郭嘉和賈詡聯袂而來。
“方才看見主公忙於處理公務,我等不敢出聲驚擾,失禮之處還望主公勿怪。”
“文和不必多禮,落座吧。鏖戰兩月,積壓了不少政務,今日正好抽空處理一下,再耽擱下去恐怕元忠就要親自趕來催促嘍!呵呵呵”
擺手示意郭嘉、賈詡落座,李利一邊笑呵呵地說著話,一邊起身走到堂下,坐在賈詡上首。
待親兵奉茶離去,郭嘉恭聲道:“稟主公,今日領兵前來攻城之人是袁紹麾下大將張郃,率領兩萬步軍輪番攻城,攻勢兇猛,給我軍守城將士帶來不小壓力,頗有章法。一天激戰下來,張郃所部兵馬折損六千餘人,傷兵兩千餘人,不過傷兵都被張郃下令帶走了,遵照主公軍令,我軍將士沒有趁機射殺敵軍。”
“張郃張俊義?”李利聞言沉吟一聲,頷首笑道:“聽聞他擅長排兵佈陣,善於利用地形作戰,自身武藝不凡,躋身冀州軍‘四庭柱’之一,此人倒不失為一員良將。收兵之時還敢命人抬走傷兵,如果我沒有記錯,這還是第一個敢在城牆下抬走傷兵的敵將,這個張郃還真是好膽量,好見識!”
說話間,李利忽然話鋒一轉:“哦,對了,今日我軍傷亡如何?高順和陷陣營將士還能堅守幾日,若是傷亡過大便撤下來休整一番,讓波才率領武卒營守城吧?”
郭嘉聞聲神情微變,表情有些不自然:“主公多慮了。連續兩個月的守城之戰中,高順將軍指揮有方,陷陣營將士個個都是以一當十的強悍精兵,鏖戰至今陷陣營僅僅折損五千餘將士,而且都是輕裝步軍,五千重甲步軍至今尚未動用。今日一戰,陷陣營守護城門十分得當,自始至終都沒讓張郃靠近城門,傷亡也不大,全營戰死三百餘人,傷兵兩百人。只”
眼見郭嘉欲言又止,李利淡然一笑,知道郭嘉和賈詡二人徹底認可了高順及其帳下陷陣營的戰鬥力,故而每次提起高順的時候總會想起前番質疑的那些話,為此深感愧疚。
誠然,歷時兩個月的攻防大戰中,高順和陷陣營負責駐守城門,始終沒讓盟軍靠近城門,在保證城門不失的前提下還能儘量減少傷亡。由此足見高順能力非凡,陷陣營將士都是以一當十的精兵悍卒。
“只是什麼?奉孝無須避諱,直言無妨。”李利微笑道。
郭嘉輕輕點頭,憂慮道:“主公容稟。攻防大戰至今,儘管陷陣營傷亡不大,但駐守左右兩側城樓的郡府兵卻傷亡慘重。滕霄將軍帳下一萬五千安邑郡府兵死傷大半,而今只有三千餘人,而且人人帶傷,已然無力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