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郡西面邊境,清源河畔。
李利親率兩萬兩千餘戰騎,急行軍一日夜,於傍晚抵達清源河東岸,安營紮寨。
此番西征,李利徵調虎嘯營、龍驤營、武威營和金猊衛四營戰騎出徵,將青龍營、飛馬營和步卒營留在姑臧城,駐守全郡各處關隘。
大軍前軍先鋒統領仍舊是桓飛,李利親率中軍龍驤營和金猊衛,武威營為後軍,押解軍械輜重。
清源河並非大河流,河面僅有五丈寬,又恰逢大旱之年,河水勉強淹沒膝蓋,對騎兵奔襲毫無阻礙,完全可以縱馬過河。
除此之外,清源河本身不是固定不變的河流,每逢洪澇之年,河水就會改道,河流名稱也會隨之變動。現在的清源河,就是張掖羌胡所取的名稱。
清源河以西的西部五郡之地,地形與涼州腹地略有不同,這裡地處高原,山地、丘陵和高山交錯縱橫,西北面與沙漠接壤。
半個月以前,涼州西部五郡之中,僅有張掖郡仍在漢人手中,其它各郡皆被羌胡佔據。
然而,半月時間,形勢急轉,張掖郡被盤踞在張掖屬國境內的休屠部落一舉攻陷。
至此,涼州西部的張掖郡、張掖屬國、居延屬國、酒泉和敦煌五郡之地,全部淪陷為蠻夷領地。被小月氏、羌人休屠部落、北匈奴殘留部落蠶食佔據,數十萬漢人淪為蠻夷奴隸,飽受奴役。
此番入侵張掖、寇邊武威的休屠部落,原是燒當羌後裔,十幾年前只有萬餘控弦之士,全族不到五萬人。
西涼之亂前,休屠部落就屯聚在武威郡治下的休屠縣與張掖屬國一帶,而休屠部落也因興旺於休屠荒原而得名。
涼州之亂爆發後,休屠部落因自身偏居一隅,非但沒有參與羌人暴亂,反而大肆收攏各部羌人散居小部落和敗軍,劫掠數萬漢人百姓。
暴亂結束後,休屠部落因懼怕其它大部落蠶食,主動避其鋒芒,撤離休屠荒原一帶,舉族遷居張掖屬國。
由此,休屠荒原徹底荒廢,而曾經頗為繁榮的休屠城隨之殘破不堪,直到李利收復武威各郡之時,方才逐漸恢復生機。
遷居張掖屬國的休屠部落,修養生息多年,部落實力呈井噴式的發展壯大。
如今休屠部落已成為涼州五大羌人部落中排名第三的大部落,僅次於隴西羌和金城羌,超過盤踞在北地郡的先零羌,擁有三萬多戶,人口多達十餘萬,族中控弦之士多達五萬餘眾。此外,該部落還擁有十餘萬漢人奴僕,部落逐漸強盛,隱隱成為涼州西部五郡之內最強大的部落勢力。
在董卓獨掌朝綱的兩年之中,涼州局勢微妙,諸多諸侯割據對峙,相互牽制。而西部五郡儼然**於涼州之外,蠻夷肆虐,蠶食各郡縣。但是,在此期間,各個蠻夷部落之間卻沒有過激的舉動,紛紛積蓄實力,以待時變。
四個月前,李利上任武威太守,一石激起千層浪,致使涼州微妙的局勢瞬間破碎,既而戰事頻發。
就在李利率軍與韓遂、馬騰和八部眾連番激戰之中,一直暗自發展部落實力的休屠部落趁勢而起,僅用兩個月時間掃蕩張掖屬國全境。
隨即,趁著李利與韓馬大軍大戰東山口之際,休屠部落再次舉兵攻入張掖郡。一舉攻陷張掖城,打敗小月氏的數股部落勢力,將張掖全郡收入囊中。
連番大勝之下,促使休屠部落的休屠王滇碭雄心萬丈,意氣風發,試圖出兵一舉吞併武威郡,將涼州攔腰截斷,割據西部六郡,自成一國。
一旦佔據武威郡,就意味著休屠部落將割據涼州西部半壁,隨後只需出兵剿滅酒泉、居延和敦煌郡境內的其它部族,就可以佔據大半個涼州,甚至可以擊敗韓遂與馬騰,一統涼州各部羌人部落,威脅京兆長安,虎視中原。
至於佔據武威郡的李利,休屠王滇碭沒把他放在眼裡,更不會懼怕韓遂和馬騰等西涼諸侯。
在滇碭眼裡,休屠部落的勇士不可戰勝,所向披靡,短短三個月之內便能橫掃張掖屬國和張掖郡兩郡之地,何懼西涼諸侯。
如今的休屠王滇碭,狂傲不可一世,視涼州諸侯如無物,睥睨天下。
··················
在清源河西岸三十里外的黃沙嶺,如今就屯駐著休屠王子滇真率領的一萬五千休屠前軍,百里之外,還有休屠王親自率領的三萬大軍。
滇真是休屠王滇碭的長子,也是休屠部落王子,勇猛善戰。
在攻打張掖郡之中,他率領前軍一路攻城拔寨,勇不可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