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聞言眉頭微皺,沉聲道:“儘管局勢已經穩定。但這其中暴露出不少問題。如不能及時清除這等叛亂之事,只怕會留下後患,遺禍無窮。此外,既然是軍中將領帶頭滋事,那就有必要整頓一下,以免日後再有諸如此類的事情發生。不知兄長意下如何?”
“公瑾深諳統兵之道,一語中的。”李利微笑點點頭,接聲道:“此番之所以會發生這種惡事,其源頭還是南郊之戰中殘留下來的隱患。某些心懷異志之人蟄伏兩年之久,此次看到有機可趁便立即跳出來興風作浪,恣意妄為。所幸我對這些人早已提防,兩年前整編西涼軍的時候,就有意將他們排除在主力戰營之外,結果此番卻是用上了。若是主力戰營作亂,那此次就有大麻煩,勢必激起一場內戰。”
說到這裡,李利輕輕搖頭,若有所思的說道:“或許是我之前手段太柔和,以寬容為本,致使這些人越來越膽大,無法無天。經過此番遊歷,讓我切身體會到亂世紛爭的殘酷,仁慈不是美德,反被某些人看做懦弱;寬容不是萬能,容易滋生某些心存異志之人的勃勃野心。是時候清理一部分素懷野心之人了,否則早晚都會釀成無法彌補的彌天大禍!”
周瑜欣然點頭,心裡卻是一片懍然。
周瑜絲毫不懷疑李利這番話的真偽。雖然李利話語中不帶一絲火氣,但周瑜能從這番話中聽出無盡的血雨腥風,想必不久之後西涼軍中將有一部分將領身首異處,家破人亡。這讓他第一次如此近距離感受到李利俊朗燦爛笑容背後的一面,君主一怒,堆堆白骨。
遙想李利的崛起歷程,真可謂是一將功成萬骨枯。昔日不可一世的董卓早已作古,威震天下的溫侯呂奉先也已淪為喪家之犬,四處流亡;西涼上將李傕、郭汜等大大小小十幾個擁兵自重的統兵將領,先後臣服於李利麾下,數十萬西涼軍被李利揉捏在一起,執掌西涼大軍。這點點滴滴之中看似平淡無奇,實際上每一步都有無數人為之喪命,輝煌背後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殘酷殺戮。
近年來,雖然西涼軍再無作為,已然是兵器入庫馬放南山,但天下有識之士誰不知道西涼軍正在穩步壯大之中。昔日西涼軍號稱四十萬大軍,實則沒有那麼多兵馬,但現在就很難說了。兩年時間,很多諸侯從無到有發展壯大。從最初兵不過萬壯大到擁兵十餘萬,難道李利麾下的西涼軍當真不招一兵一卒嗎?
這句話說出去任誰都不信。
然而,一旦李利麾下大軍還在緩慢擴軍,哪怕各營只招千餘人,那全軍加起來也是一個相當大的數字。至少增加四五萬兵馬。若是徵召兩千人,那就意味著西涼軍兩年內增兵十萬。究其原因,還是西涼軍底子厚,兵馬多,十幾個主力戰營下面還有分支,如此以來。只要各部將領稍稍挑選一些新兵納入自己帳下,那西涼大軍的整體兵力就將劇增數萬大軍。
而周瑜之所以下定決心投效李利麾下,其實就是看準了李利實力強大,並且李利本人不但勇猛善戰,而且英明睿智,一舉一動似乎都是長遠佈局。與李利為敵的諸侯。幾乎沒有誰敢於正面對抗西涼軍。這樣以來,只要李利不死,他就是橫在天下所有諸侯面前的一道天塹,跨不過這道天塹,誰也別想問鼎天下。
周瑜之前好一番猶豫思量,好幾次都想直接拒絕李利。因為他自身同樣是心懷大志之人,自負即使不投奔李利。也完全有能力做一番大事。只可惜時不我待,當他周瑜還在躊躇滿志的時候,西涼李利已然成長為一座無法逾越的大山,而且這座大山一旦壓下來,幾乎無人能擋。昔日大秦一統六國便是如此,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守,打打守守,最終吞併六國。
而李利之前說過的一番話更是直接擊破了周瑜心底最後一絲堅守:“長江雖闊,卻是偏居一隅。縱然有所建樹,但終歸是曇花一現,過眼浮華,難以久持。總角之好固然值得珍惜,然私交與一生志向相比孰輕孰重、、、、、、。”
此刻與李利並肩站在船頭。周瑜回首之前半個月的經歷感觸良多。連日來,李利對他毫無保留的信任,得到他投效之後的第一件事居然是給他娶媳婦,而且還是大喬這樣傾國傾城的絕世美人。這件事情看似荒誕可笑,卻最為感人,試問天下間有誰收錄部下之後如此設身處地為部下著想?
不是沒有,而是太少,但真正這麼做的君主無一例外都是英明雄主。
“有一事困擾我良久,今日我便說與公瑾聽。”就在周瑜暗自思量近日之事的時候,李利忽然開口說話:“此番回到西涼之後,子敬將出任將軍府參軍,兼領涼州刺史府主簿從事。至於公瑾麼,我想讓你領兵獨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