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郭汜,郡府兵統領鐵陀、飛熊兵統領桓飛,輜重營統領李典,無雙鐵騎統領滕羽、陷陣營代統領成宜、龍驤營代統領李徵,金猊衛副統領張遼等各營主將。此外,各營副統領大多數人都奉命前來上朝,胡軫、馬超、韃魯、銀軲、鐵軲、楊定等數十名軍中將領悉數立於朝堂上。
乍看上去,左邊的武將陣營不及右側文官人多勢眾,卻勝在氣勢強大,武威雄壯,殺氣凜凜。待宮門緊閉時,右側文官們不由得感受到武將陣營的凜冽氣勢,使得很多前朝老臣眉頭緊鎖,眼底浮現出濃烈的厭惡之色。而一些膽小惜命的文官,則身形佝僂,目不斜視,看都不敢看左側魁梧雄壯的武將,生怕惹上麻煩,性命不保。
按照大漢禮制,西涼軍中大多數將領都沒有上朝面聖的資格,他們官職太低,遠遠達不到上朝參政的官職,甚至很多人根本沒有正式的官職,沒有得到朝廷敕封,只能作為李利的家將和賓客。但是,如今這些文官們眼中的庶民和草莽武夫,紛紛上朝,堂而皇之的與他們同殿為臣。這不得不說,李利眼下權柄日盛,統帥整個西涼大軍,牢牢控制著長安城。故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此次登堂入室的西涼將領毫無疑問都會得到朝廷敕封,最低職位也是校尉,更甚者如李傕等人極有可能得到位比三公的軍職,一步登天。
第334章 富貴不相忘(續)
以李傕為首的武將陣營進入朝堂,讓眾多前朝老臣頓生無力之感,內心一片淒涼。
最近短短數月之中,長安城連遭劇變,兵禍戰端不休。
先是權傾朝野的暴徒董卓身死,讓百官們拍手稱讚,喜笑顏開,以為大漢有救了。而他們自身利益雖被董卓盤剝不少,但根基猶在,董卓一死,他們就將迎來更大的功名富貴。可惜王允上臺後,卻是讓百官們大失所望,非但沒有得到期望中的升遷提拔,反倒被王允大力壓制。朝中所有大事,近乎全由王允一言而決,他們根本沒有任何話語權,處境與董卓時期一樣,全是擺設,王允一人獨攬大權。
王允此舉可謂是文人相輕的最好詮釋。
一眾帝黨老臣,如皇甫嵩、朱儁等人不僅沒能謀得兵權,反倒被王允剝奪了他們現有的人馬,從武將轉變為文官,左車騎將軍、冀州牧皇甫嵩淪為御史中丞,而朱儁同樣是由將軍轉為御史中丞。這兩位剿滅黃巾的一代名將,在王允眼裡卻是一文不值,非但沒有提拔重用他們,反倒讓他們擔任文官。
御史中丞這個職位,不高不低,不上不下,極為好用。一般是兩到三人,卻也可以靈活運用,敕封五六個人擔任御史中丞,也不是不行。在大漢昌盛時期,這個職位絕對算得上是極為顯赫的官職,許可權範圍極大,觸角很長,權柄很盛。但是,自從皇權旁落之後,這個職位就是雞肋一樣的官職,空有其名,卻無實權,等同於閒職。
在王允掌權時期,皇甫嵩、朱儁這樣的名將尚且討不到好處,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想從王允手中謀取功名利祿。無異於痴人說夢。
好在王允掌權的時間並不長,隨著西涼軍反攻長安,天下權柄再次易手,李傕、郭汜佔據長安城。於是,滿朝百官迎來了最黑暗、最恐怖的一段日子。在李傕、郭汜二人的統治下,西涼兵強徵暴掠,動輒抄家滅族。百官們毫無地位可言,整天心驚膽戰,惶惶不可終日。
所幸李傕、郭汜統治長安的時間也不長,如今輪到武威李利執掌大軍,攝政輔國了。
昨天盛大雄壯的迎駕之事,讓百官們看到了希望。似乎看到他們這些人手握實權的日子為期不遠了,對即將到來的天子臨朝充滿憧憬。在他們看來,儘管李利對天子聖駕和太后的鑾駕安排得不甚妥當,但那些都是小節,不足為道。而整個迎駕過程之中,李利表現得可圈可點,沒有一朝得志便猖狂的苗頭。雖有不盡人意之處,但大體上還是恪守為臣之道的。故而,他們甚至私底下議論,李利終究年幼稚嫩,如此執掌天下大權的良機竟然不知道善加利用,反而處處彰顯天子威儀,簡直是愚不可及,黃口庶子不足以成大事!
滿朝百官之中。懷揣這種心思之人不在少數。為此,他們興奮得徹夜難眠,憧憬著翌日朝會之上,自己能獲得多少好處,又能謀得什麼職位。
而今,早朝即將開始,文武百官入朝。宮門緊閉。
看到武將陣營居然有五六十人之多,而且大部分武將都是生面孔,文官中很多心明眼亮之人頓覺大事不妙,暗思今日早朝只怕是換湯不換藥。一如從前的老樣子,武威李利絕不是良善之輩,他要獨攬朝政了。
只是讓百官們百思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