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一點,李儒透過最近與李利的接觸,早就看出來了。只是他此時卻在猶豫要不要告訴董卓,而這也是他剛才刻意忽略李利的直接原因。
憑心而論,李儒自認與李利相交甚歡,同是李氏後人,如今又是連襟兄弟。與情與理,他都不應該在董卓面前對李利說三道四,更不能告訴董卓,李利胸懷大志,絕非池中之物。這樣做,他難脫挑撥之嫌,甚至還會被董卓誤以為是嫉賢妒能,肆意詆譭李利這個妹夫。
然而,李儒十幾年來將全部心血都寄託在董卓身上,眼見大業可成,他又怎能對董卓有所隱瞞呢。況且,一直以來,董卓待他甚厚。多番栽培,將他視為心腹親信,還將女兒嫁給他,可謂恩深似海。
反覆掂量後,李儒還是決定據實稟報。藉此打消董卓倚仗李利的念頭。但見他對董卓恭聲說道:“既然相國提到李利。那有些藏在微臣心裡很久的話就不得不說了。武威李利,雖是相國麾下將領,而今又是相國愛婿。但他和呂布斷然不能相提並論。
呂布其人,自恃驍勇,武藝冠絕天下,妄自尊大,傲視群雄;然則,他卻是個有勇無謀之人,趨名逐利,卻又貪婪無度。這種人勇則勇矣,卻不足為懼。也很好管束,只要相國手裡有他期盼得到的東西,他就會任憑驅使。
但是,武威李利則不然。李利其人心志堅韌,心機深沉,處事謀而後動。行事不拘一格,膽大心細;說他是雄才偉略,大度雅量,氣吞山河,亦不為過。短短一年時間。他就擁兵數萬,虎踞涼州,麾下謀士猛將頗多。由此不難看出此子絕非池中之物,更非久居人下之輩。相國若是想讓他領兵征戰,掃平天下自然不是難事,甚至其戰績將遠遠超過呂布,十載之內便可一統天下。但微臣擔心,相國重用李利,最後恐怕會尾大不掉,驅虎不成,反倒是養虎為患,以至最終會被猛虎所傷,悔之莫及。眼下李利雖有精兵強將,但終歸偏居一隅,視野偏狹,又有韓遂、馬騰等諸侯掣肘,難成大事。但是,一旦李利跳出涼州囚籠,率領大軍前來長安,那便是猛虎下山,勢不可擋,一發而不可收拾。如此以來,長安城究竟誰屬,尚未可知啊!
如今天下紛亂,群雄並起,人心叵測,忠奸難辨。微臣所說的這些只是一己臆測之言,如何抉擇,還需相國慎重斟酌。”
李儒這番話說得很透徹,使得董卓撇眉沉思良久,臉上的表情陰晴不定,變幻莫測。
沉思半晌,董卓審視著李儒,死假亦真地沉聲道:“看來文優很看好李利,你們連襟二人一文一武,若是能夠效忠於咱家,自是相得益彰,文武合壁,咱家的千秋大業必然可成,君臨天下。只可惜咱家能得到你的竭力輔佐,卻無法得到李利的忠心投效。他畢竟不是咱家一手扶持起來的,即便是他對咱家忠心耿耿,咱家也未必信得過他。世事難兩全,走一步看一步吧。”
李儒看到董卓沉思這麼久卻說出一番莫名其妙的話語,頓時心中有種明悟。他知道董卓不是沒有看出李利志向遠大,絕不是屈居人下之人,恰恰相反的是董卓早就對李利有很深的認識,甚至暗自思量過如何拉攏李利。怎奈李利太有主見了,行事滴水不漏,根本不給董卓任何敲打他的機會,從而杜絕了董卓對他先敲打再封賞的恩威手段。如此以來,只要李利不主動反叛,董卓對他就無計可施,不遠不近,始終保持著一段距離,進一步可以依附董卓,退一步可以擁兵自立。
這才是李利最難收服,也是最高明的地方。他做任何事都留有餘地,給別人留個臺階可下,也給他自己保留足夠的進退空間。然而,一旦他不留餘地的時候,那必然是勝券在握,有信心、有實力一舉覆滅對手,如此他才會放手一搏,斬盡殺絕,不留餘地。
再加上李利與李傕之間的叔侄關係十分模糊,或者說曖昧,時而親近,時而疏遠,讓人很難看清楚他們之間在玩什麼把戲。正是因為有這份不確定性存在,西涼軍中上至董卓,下至軍中各個將領,對於他們叔侄二人都心存疑慮,不敢與他們為敵,也不會與他們走得太近,若即若離,相安無事。
如此一來,就連董卓也對李傕和李利二人既用又防,始終保留著一份戒備之心。與此同時,即便李家叔侄二人犯了過錯,董卓也不能把他們怎樣,更不可能處罰他們,只能裝作不知道,不在意,不問罪。
梳理思路之後,李儒恍然發現自己還是被李利和善謙卑的表象遮住了雙眼,遠不如董卓對李利的瞭解透徹。由此他不由想到董卓雖然年紀大了,但心胸氣量卻愈發深不可測。很多事情,董卓自己並不是不明白,也不是昏聵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