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的這些話,讓秦女士不禁心寒,也終於讓秦女士看到了沈鎮林這個騙子的“不仁義”。在庭審過程中,秦女士出具證言否認自己知道沈鎮林的這些行為。
經過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和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的兩次審理,法院認為,沈鎮林身為國有企業中負有經營、管理職責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騙取本單位公款,其行為已構成貪汙罪,依法應予懲處。2006年11月15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以貪汙罪終審判處沈鎮林有期徒刑13年。同時,判令在案扣押人民幣36萬餘元發還北京希望電子出版社,責令被告人沈鎮林退賠人民幣22萬餘元,發還北京希望電子出版社。
一名由只有高中文化的清潔工冒充的假洋博士,何以能忽悠出版社社長和眾同事?當前,查個身份、查個文憑並不是什麼難事,“組稿”的書籍到底是原創本還是盜版本,網上查查、電話問問也很容易知道真相,北京希望電子出版社卻偏偏不屑於此。因為沈鎮林是耶魯大學計算機博士,更因為他是社長親自推薦的,眾人眩目於名校之光芒、屈從於領導之權威,凡事不想較真或不敢較真,各種手續能免的都免了,心甘情願地被人忽悠著。對於一年半時間裡“組稿”出版了98種計算機類書籍,眾人也只有羨慕的份,紅眼的份。
如果出版社在引進人才時,有合乎規範的制度,那麼必然會對沈鎮林的身份、經歷、學歷等有一套要求。如果按制度辦事,從外交部到教育部就有一套認證外國學歷的程式,尤其是像耶魯大學這樣名牌學校的認證,更是有很多渠道,沈鎮林的敗露最初就是因為同事在耶魯網站的畢業生名單中沒找到他的名字,但為什麼出版社開始就沒有想到這一點呢?無非是因為領導對沈鎮林印象很好,他頭上有著“洋博士”的光環。無論是因為“眼緣”還是因為對“洋博士”光環的敬畏,反正,在這樣的非理性因素作用下,所有的程式和制度已經被拋諸腦後了。在這點上,不是說清潔工就不能當副社長,而是說一切要經過正規的程式。在這兩個重要的環節上,制度在人情和盲目崇拜等非理性面前都不堪一擊,加上財務制度不完善,騙子成功就不足為奇了。而非理性因素壓倒制度的情況,又豈是這家出版社獨有的現象?
海外華人在中國學術界行騙的醜聞不斷傳出。關於“漢芯一號”的報道最引人關注的,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微電子學院院長陳進從美國買回晶片,將其標誌磨掉,然後加上“漢芯”標誌,就算“研製”成功。這種行為竟能騙過各級學術委員會,獲得國家級重點科技攻關專案,以及有關機構下撥的大量經費。
這使筆者想起另外一件非常相像的案子。某醫學院引進了一位海歸,據說他在DNA研究方面很有影響,曾在美國獲得專利。實際上這個人以前的表現平平,在海外毫無建樹,但帶著海歸桂冠的他卻被當成重要科技骨幹,併成為“學術帶頭人”,向政府申請了相當多的“科技攻關資金”。此人的真面目後來被揭露,但主管方卻在私下說,“其實我們也知道這個人是有問題,有作假之嫌。但為了要讓專案得到國家的資助,先讓他表演一番。”
這就是問題的癥結,明明知道此人有問題,但為借其吹噓去申請資助,也管不得其中有詐。在媒體的報道中,我們還看到很多像沈鎮林這樣的“假洋鬼子”。
中國經濟發展很快,於是就引起一些不學無術的所謂海歸的垂涎。他們以各種名目到回中國,用中國人最喜歡的一些所謂名牌大學教授或學者的身份騙人、撈好處。時下我們的一些政府機關、高校、研究機構和學術單位,動輒誇口幾十萬、幾百萬元請海外知名專家、學者為“座上賓”,似乎請來了“海歸”就請來了學術、知識、技術,請進了財神爺。一味地“崇洋媚外”,盲目引進人才,不上假耶魯博士的當,恐怕才是真正的奇事、怪事。
“海龜”應該比大閘蟹更“值錢”,更有價值吧?可如今買大閘蟹都得檢視有沒有“防偽戒指”,怎麼引進“海龜”反而如此輕率?看看“假海龜”鬧劇的反諷意味,再看看那麼多“海龜”變成“海帶”,我們該擦亮眼鏡了吧。
第二卷 繾綣與決絕
第二卷 繾綣與決絕
第一章 雙手能夠掐掉什麼
2006年4月12日下午,一具半裸女屍驚現北京市最繁華的王府井大街東方廣場車庫,警方在一輛被遺棄的富康轎車內發現了這具腐臭的女屍。女屍裹在一床被子裡,穿著一件淺色的上衣,褲子被脫到了膝蓋以下,屍體已經發脹,被子上還沾著血跡。根據報案,警方得知製造這起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