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3 / 4)

月的初步設計,審查完之後,就開始搞施工設計。在當時蘇聯和中國達成的協議中,其他工廠的生產人員都可以到蘇聯去實習,但只有鈾濃縮廠是個例外。因為鈾濃縮工藝是國際上最絕密的一個內容,蘇聯人連他們的鈾濃縮廠在什麼地方都不能公開。為了既幫助中國解決鈾濃縮問題,又防止洩密,蘇聯人提出了一個辦法,就是派出專家,到中國來專門建一個試驗室,也就是建一個小型的試驗大廳,培訓生產人員,然後再進行大工廠生產。為此,二機部抽調一部分技術人員,在坨里的原子能研究所建了一個615實驗室,為中國鈾濃縮廠培養最早的技術人員。

到北京不久,卡拉卡立搓夫便了解到,蘭州的鈾濃縮廠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啟動方案,是幾位列寧格勒設計院的專家制定的。這批方案計劃分17批啟動,卡拉卡立搓夫對此頗感疑惑。王成孝說,鈾濃縮廠的初步設計工作是在蘇聯進行的。我們在列寧格勒設計院結合具體資料進行學習和熟悉、掌握有關業務,我負責理論計算組,有四位專家對我進行了輔導。後來卡拉卡立搓夫來了,審查完初步設計之後,一共去過鈾濃縮廠三次,我等於是他的助手。原來他還曾經答應過我,說等到蘭州鈾濃縮廠出了產品以後,希望我還能再回莫斯科去做他的博士研究生,然後再回來。我當時也挺高興的。平常的時候,卡拉卡立搓夫和夫人住在友誼賓館裡。他夫人在莫斯科教英語,是一位中學老師,來北京時他們帶來一個小女孩,當時友誼賓館的東邊不像現在,挺荒涼的,那裡有一個小湖,冬天結冰的時候,他讓我帶著他的女兒去滑冰,他的夫人後來在北京還生了一個兒子,叫京生。卡拉卡立搓夫大概是1959年初來的,實際上是二機部濃縮鈾廠的生產顧問。他也管設計院的事情,鈾濃縮廠當時的機器很多,所有的機器大大小小有幾千臺,同時啟動是不行的,先要準備好一部分機器,然後再啟動一部分機器,叫做分批啟動方案。這樣的話,相對來說就比較經濟了。卡拉卡立搓夫看了初步設計的方案是分17批啟動之後回來問我,為什麼要分17批啟動?為什麼不能20批、13批或者10批?我實事求是地說,這個問題同維爾濱、丹娘一起討論過,我本人也是同意的,至於說為什麼這樣,我還要做一些分析以後才能告訴你。當時設計是在列寧格勒的第二設計院做的,卡拉卡立搓夫本人是在莫斯科,他那個時候同設計院在行政組織上沒有關係,設計院只知道卡拉卡立搓夫是流體力學方面的專家,在業務上並沒有什麼來往。所以,他並不知道已經有了17批方案,到中國來一看,資料上面有一個17批方案,於是他就提了很多問題,因為我也是參加這個工作的,他就要我回答為什麼這樣。經過分析,我告訴他說,17批是不是最好,我並沒有把握,這要實際執行以後才能知道。我只是告訴他,級數如果分得越多,到工廠之後拿的產品就越多,假如級數分得少,拿的產品自然也就少了。最佳的級數分批要透過理論計算才能得出來。卡拉卡立搓夫是鈾濃縮廠負責生產的專家,他為什麼對17批啟動的方案表示質疑?其中一個原因,是這樣一來就需要大量的調節器,而調節器要由蘇聯按時生產,要短期內交貨,就很難保證時間。他在我們二機部三樓12號房間的一個套間辦公,他的生活翻譯是林棣。我是在三樓15號房間。他聽了以後覺得我這個分析是對的,並且問我有多少人能工作?我告訴他計算方面有四五個人,他說,能不能在兩三個月之內做做這個工作,看到底是分多少批比較好?那就做吧,我們就在那裡搞這個方案,差不多是1959年的6月左右,透過三個月的努力,形成了一個初步的結論。結合現場實際,分17批是有一些毛病,因為分批啟動要有很多管道聯接,有很多條件限制,裝置也很多,操作也十分頻繁。操作越多,失誤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我查了一下,我們的裝置都是從蘇聯進來的,如果分17批啟動,還差20多臺調節器。於是教授和我們一起討論確定出減少批數的方案,然後交給王亮娟等一起計算。經過反覆研究,算了很多穩態級聯方案,最後提出了一個分9批啟動的方案。但是,方案提出後,其他的蘇聯專家反應很大,因為方案一變,所有的供應管道裝置採購甚至包括一些輔助系統都要更改。正好這時候,大概是1959年的5月份,根據協定,蘇聯派過來一位總工程師,叫布扎也夫,原來是蘇聯鈾濃縮廠的一個總工藝車間主任,還有謝苗諾娃等專家,一共有十幾個人,住在設計院,負責施工設計審查。他們看到原先的17批啟動方案被改成9批啟動,意見很大,維爾濱和丹娘見了我就說,我們是一起工作的,王成孝你怎麼能這樣,說變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