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找礦代價很高,不僅浪費了許多鈾,消耗了大量選礦原料,而且還由於缺乏環境保護設施和手段,造成了嚴重的汙染。不過,這樣的群眾運動卻也產生了一定的成果:透過全民辦鈾礦,獲得土法冶煉的重鈾酸銨163噸,在蘇聯後來毀約停援而鈾礦山和水冶廠又一時建不成的情況下,為國家初期的核燃料生產提供了原料,進而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贏得了時間。對此,美國學者劉易斯和薛理泰說,從一定意義上講,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是一枚人民炸彈。
勘察鈾礦,開採礦石,是為了得到核燃料,而核燃料的最終取得,又必須由專門的廠家進行復雜的生產,才能供給原子能發電與核武器使用。所以,在鈾礦勘探緊張進行的同時,也開始了幾個核工廠的建設。
1956年底,蘇聯選廠專家陸續來華後,與中方進行了仔細研究。考慮到核工業建設關係國家安全利益,具有高度機密以及投入生產後又有放射性等特點,參考美國蘇聯當年選擇核設施地址時的辦法,雙方根據當時國家的戰略要求確定了幾個原則:安全、隱蔽性好,交通方便,給水排水用電條件好,要考慮核工業將來發展的要求。隨後,成立了由中蘇雙方參加的選廠小組,領隊的是二機部部長助理何克希,他曾任華東軍區裝甲兵司令。成員有鈾濃縮廠籌建處主任王介福,以及蘇聯列寧格勒設計院鈾濃縮廠總設計師魯欽和列寧格勒設計院總工程師斯米爾諾夫等共22人。他們用兩個來月時間跑了好幾個省區,從東到西,左右比較,踏勘了18個場地。起初,蘇聯專家想在洛陽找一個地方建鈾濃縮廠,後來又提出在西安,都很快就被上頭否定了,選廠小組只好繼續向西尋找。後來任鈾濃縮廠副總工程師的劉寶慶是這個選廠小組的組長,讓他參加,是因為蘇聯專家提出鈾濃縮廠用電量很大,將來生產以後還不能斷電,中國人沒有這方面的專家,就選一個搞電的專家。劉寶慶是重慶大學電機系畢業的,由鐵道部保送到莫斯科機械電器工程學院研究生部,學習鐵道電器化。當初是想將來回來搞鐵道電器化的。但在他回國時,大使館告訴他,錢三強要抽調他回國搞原子能。
1955年劉寶慶剛回國,三辦的李紹州就帶他到地質部報到,住在招待所。第二天錢三強來找他,劉寶慶說,你知道我的專業是學電的,不是搞物理的,更不是搞原子能的,你為什麼要把我吸收到原子能事業裡來?錢三強說,將來我們要建原子能電站,你學的就是這方面的東西嘛。劉寶慶一聽,放下心來,覺得自己的專業至少有一半能用上了。他對錢三強說,你是專家,我連小學生的資歷都不夠,你能不能推薦一點這方面的書?錢三強便給了他一本蘇聯原子能應用方面的書。劉寶慶只知道鈾濃縮廠是一方面給原子能電站提供燃料,一方面給軍用原子彈提供原料。我回國之後和一個叫連培生的負責整理原子能電站方面的資料。
1957年,根據中蘇協議,由陳一民帶隊,盧榮光和劉寶慶他們這些人先出去參加選廠普查。普查的時候是按原子能電站的要求進行普查的,首先要有電力供應,因為汙染比較大,要求地下水越低越好,交通要方便,便於運輸。回來以後,蘇聯選廠專家也來了,選廠組由蘇方和中方各出任一名組長,蘇方的魯欽和中方的劉寶慶被指定擔任,在何克希和王介福指導下展開工作。選廠組走了很多地方,蘇聯專家一路看了下來,總覺得條件都不是太好,比如西寧那邊,地方比較小,丘陵比較多,平地少,水流量小。四川雖然有水,但氣溫又比較高,地下水位也不低,人口比較密集。大家商量了一下,決定往西北再轉轉。轉到蘭州,他們發現黃河邊上有一塊場地,面積很大,水位比較低,條件不錯,專家說這個場地很好——鈾濃縮廠執行起來發電量比較大,大部分電要變成熱能把它排放出去,所以需要大量的水。
第38節:第十章 腳步一停就會凍死(4)
找到省裡,選廠小組說他們看中了這個離蘭州僅40公里的地方。但他們沒想到,這已經是別人嘴裡的一塊肉了,若想要,就得搶了。省裡告訴他們,航空部門已經選定了這個地方作飛機廠,你們只有回北京向中央彙報。他現在的場址只做了一些勘探工作。你們如果真的想要,人家也許會從大局出發讓給你們。
盧榮光也是這個選廠小組的成員,他說,那時候陳一民帶隊,用的是國家計委的名義,而不用建築技術局的名義。因為你建築技術局搞這麼多的廠址是什麼意思啊,容易被人家懷疑。人家也不容易重視。計委代表全國性,陳一民就是計委一個局的局長,我們都是他底下的工程師。廠址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