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臺灣,很不划算。
就連瀟湘三女傑的內部,也發生了爭論。葛芸好堅決要求去臺灣,幫著周憲章打日本人,秋瑾則是堅決反對把有限的力量消耗在臺灣,唐群英不表態。其實,唐群英內心深處,是想去臺灣的,因為,臺灣的前巡撫、後來的臺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是唐群英的堂叔,唐景崧現在寓居上海,朝思暮想著要打回臺灣去,唐群英心底裡站在他堂叔一邊,只是,在革命黨人眼裡,唐景崧是朝廷鷹犬,唐景崧也對革命黨夫人嗤之以鼻,雙方水火不容,唐群英只好把自己的想法壓在心底。
最後,還是孫文拍板決定,派出一支一百多人的革命軍前往臺灣,對周憲章進行一種象徵性的援助。孫文的理由是,革命黨人可以藉此進一步拉近與章軍的關係,與章軍建立起合作,從而,在未來的反清活動中,爭取章軍的支援。革命黨人現有的實力過於弱小,沒有自己的武裝,要想推翻滿清朝廷,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章軍佔領臺灣,並對革命黨人提供幫助,那麼,推翻滿清建立共和就有希望了。
孫文把這個任務,交給了秋瑾,秋瑾在上海與周憲章打過交道,有一定的感情基礎。
既然孫文做了決定,秋瑾也不好反對。就這樣,革命黨人在日本秘密活動,從美國購置了一批軍火,從留學生中招募了一百多人,秘密訓練。準備前往臺灣作戰。
第194章 舊事重提
櫻桃俯首說道:“皇上,那件事是太后老佛爺壓下去的,當初知道這件事的人並不多,而且,都是掛的上號的人。葉家父子是始作俑者,是葉燾從崔曝嘴裡得知的,現在,葉燾和崔曝都死了,葉志超膽小怕事,他哪裡敢舊事重提,那不是和太后老佛爺對著幹嗎?而且,格格的這樁婚事,是太后老佛爺定的,把那事說出去,那不是明著和太后老佛爺過不去嗎?”
光緒來了精神:“有道理,說下去。”
“奴婢以為,有膽子把那是說出去的,只有一個人。”
“誰?”
“皇上,奴婢再不敢多言。”櫻桃俯首說道。
六十九、
光緒一拍大腿:“好了!你不用說了,朕知道他是誰了!”光緒皇帝咬牙切齒:“這個老東西,還想著那事啊!朕心裡明白!”
珍妃、敏繡也聽明白了。
那個“老東西”不是別人,就是端郡王載漪。
端郡王載漪丟了北洋水師,嚇得跑回去“大病一場”,好幾天不敢出門,生怕慈禧太后治他的罪。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的政治格局發生了鉅變,原先在朝堂上一言九鼎的恭親王奕忻,李鴻章、翁同龢這些元老們,離開了政治中心,載漪、剛毅、榮祿等滿清新貴登上了朝堂。
權力鬥爭在這些滿清親貴中展開。
剛毅為人相對低調,在爭鬥中顯得有些超脫,而載漪和榮祿的爭鬥則很有些火藥味。載漪手裡有葉志超的定武軍,而榮祿則是依靠袁世凱的小站新軍。
在不就前的爭鬥中,榮祿藉助袁世凱的小站新軍,擠佔了撥給定武軍的軍費,定武軍成了打醬油的,榮祿佔得先機。不過,載漪也不是一無所得,太后老佛爺把北洋水師給了他。雙方戰平。
可是,他萬萬沒想到,丁汝昌跑了,還拉走了整個北洋水師。
載漪不僅把大清國最強大的軍隊丟了,而且,丟失了北洋水師後,他的勢力與榮祿相比,幾乎是到了可以忽略不計的地步。
小站新軍擴編為十個鎮五萬人,而定武軍剩下三千人,還沒了軍餉。
如此一來,載漪要麼被慈禧太后治罪,要麼,就只能主動宣佈退休,永遠退出朝堂。
載漪豈能甘心。
於是,他躲在家裡痛定思痛之後,想出一條“妙計”。
他知道,袁世凱做大,手裡掌握著十個鎮的精銳兵力駐紮天津,慈禧太后心裡對袁世凱並不放心,所以,慈禧太后對袁家恩威並重,一則是透過載漪制約榮祿,二則,用敏繡這樁政治婚姻拉攏袁世凱。
如果載漪倒臺,榮祿和袁世凱一方獨大,這不是慈禧太后願意看到的。
如果,袁克定與敏繡的這樁政治婚姻要是黃了,慈禧對袁世凱就不可能放手了。她必須想別的辦法,制約袁世凱。
而要制約袁世凱,最為直接的辦法,就是擴編定武軍。因為,只有定武軍是新軍。
而要倚重定武軍,慈禧太后就不能不重用載漪。只有載漪才能調動葉志超。
這一次,載漪打算破釜沉舟,下定決心,要攪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