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臺灣,就是趕走日本人也不可能!
而日本人肯定也想到了這一點,而且,他們的動作,比周憲章更快!
如果鄒族人倒向了日本一方,那就意味著,阿里山地區成了日軍的內線,章軍要想利用阿里山地區進行戰略迂迴,圍殲日軍的構想,就不可能實現了。相反,日軍可以藉助阿里山地區,向章軍發起反包圍!
看來,日本人的工作已經取得了進展,館舍裡大部分鄒族人都跟著那個“大少爺”起鬨。這也難怪,長期以來,阿里山山民面對的都是大清國的官吏,與大清國有著這樣那樣的矛盾,他們從來沒見過日本人,當然也不可能與日本人發生矛盾,日軍臺灣中北部一帶燒殺劫掠,但戰火併沒有燒到阿里山地區,這裡的鄒族人對日軍的暴行沒有切身之痛,如今,日本人又帶著禮物前來,山民的感情很容易倒向日本人,這正所謂外來的和尚好唸經。
館舍裡的,都是各部落酋長和他們的隨從,說起來,都是有頭有臉的人,這些人跟著那年青人起鬨,牢白一臉的尷尬,卻也控制不了場面。
忽聽正對面的一張圓桌旁,響起一個洪亮的聲音:“周軍長,請來入座。”
周憲章抬眼望去,那是大廳裡最大的一張圓桌,居於大廳中正上首,圓桌主席上,坐著一位鬚髮皆白的老者,老者身材魁梧,膀闊腰圓,頭戴鹿角冠帽,頜下虯鬚,面色紅潤,頗為威武。老者周圍,坐著四個武士,個個腰佩彎刀,英武強壯。
還沒等周憲章開口,孟儂叫道:“阿爸!”
老者正是達邦部落酋長阿巴尼。
阿巴尼不僅是達邦酋長,也是鄒族人的大祭司,在阿里山地區,是地位僅次於大酋長的四個鄒族貴族之一,享有很高的威望。這次卡那富人粟祭,阿巴尼代表達邦人前來朝賀,同時,也以祭司的身份,主持粟祭大典。所以,在館舍裡,他坐在主桌上。
眾人見阿巴尼出頭邀請周憲章,只得停止喧鬧。
孟儂帶著周憲章和郭二杆來到阿巴尼面前,周憲章拱手施禮:“多謝阿巴尼酋長相邀,憲章久聞阿巴尼酋長威名,如雷貫耳,今日得見,真是名不虛傳!”
阿巴尼起身還禮:“我是一個山野老夫有什麼威名。周軍長大戰虎飛嶺,血戰胎裡峰,攻安州、襲旅順,斃日軍大島義昌少將,斬山地元治中將,數十萬日軍望風潰敗,周軍長的威名,那才是名揚四方!”
阿巴尼聲如洪鐘,幾句話,把周憲章的戰績表述出來,館舍裡眾人聽了,個個咂舌。就連對面桌上的五個人日本人,也是面露敬畏之色。
阿里山地處偏僻,絕大多數鄒族人一輩子都沒出過山,他們不瞭解外面的世界,更不瞭解周憲章和章軍。而那五個日本人卻對周憲章的情況非常熟悉,無數日本官兵死在周憲章手裡,周憲章的大名,在日本能治小孩夜哭。
第149章 大酋長
阿巴尼思想開明,知識淵博,曾經在劉銘傳的巡撫衙門當過參事,見多識廣,對天下大勢也很是用心,樂於接受新生事物,他把自己的兒子都送到了臺北讀書。周憲章率章軍浴血奮戰,挽回了大清國在甲午戰爭的敗局,阿巴尼瞭解得一清二楚,對周憲章和章軍很是敬佩。
而且,阿巴尼的觀念和很多鄒族人不一樣,大部分鄒族人沒有國家概念,他們只是守著自己的阿里山,只要別人不到阿里山來打擾他們的生活,臺灣歸誰都無所謂。而阿巴尼信奉大清國為正朔,堅信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日軍在臺灣登陸後,阿巴尼就試圖說服鄒族人,組建一支義勇軍,加入臺灣民主**,抗擊日寇。但是,絕大多數鄒族人不同意,特別是佔鄒族人口絕對優勢的卡那富人堅決反對,阿巴尼無法說服他們,只得從自己的達邦部落中,抽調了一百多個武士,由他的兒子孟儂帶隊,前往臺北。結果,這支隊伍全部戰死,只有孟儂一個人跟著周憲章回到了阿里山。
且說阿巴尼說出周憲章的驚世戰功,館舍裡的鄒族首領們都是驚得目瞪口呆,對周憲章心生敬畏。
孟儂馬上又補充一句:“前些日子,周軍長率孤軍馳援彰化,一戰消滅日軍兩千人,擊斃日軍大佐比志島義輝。救了黑旗軍,也救了我。阿爸,要不是周軍長,我怕是再也回不到阿里山了!周軍長是英雄,章軍事仁義之師,他們不是大清國的軍隊,他們是我們的朋友!”
阿巴尼聽說周憲章救了孟儂一命,慌忙俯身施禮:“多謝周軍長救命之恩!”
周憲章還禮說道:“阿巴尼酋長不必客氣,漢族與鄒族,同文同根,本來就是華夏兄弟。日本人侵我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