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臺灣軍民的裝備低劣、外物救兵內無糧餉,然而,他們硬是用大刀長矛竹籤樁這些冷兵器,消滅了上萬的日軍,同時,他們也付出了十幾萬人的生命代價。而在甲午戰爭中,大清國數十萬裝備優良的軍隊,僅僅只打死了幾百個日本兵!
乙未戰爭爆發前,甲午戰爭後期,臺灣巡撫唐景崧就覺察到了日軍對臺灣的野心,開始加強臺灣防衛,在整飭臺灣清軍的同時,唐景崧上奏朝廷,要求朝廷向臺灣增派部隊。然而,當時,大清國的軍隊幾乎全部調往北方與日軍作戰,國內幾乎無兵可調。
萬般無奈之下,唐景崧想起了劉永福。
劉永福是廣西人。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大清國政治腐朽,遍地民變,洪秀全在廣西金田發動反清起義的時候,劉永福自己也拉起了一支二千多人的隊伍,佔山為王。太平天國失敗後,大清國逐漸恢復秩序,劉永福在大清國無法立足,就率領他的部眾逃到越南,在中越邊境北圻西北部山區一帶屯墾。
劉永福這批約二千餘人的綠林豪傑,使用黑顏色的旗幟,上面繡有北斗七星,人們習慣稱他們為黑旗軍。當時,法國正在想方設法向越南滲透,越南國王阮洪任無力阻擋,只得依賴劉永福的黑旗軍,任命劉永福為三宣副提督,希望他率領黑旗軍幫助越南抵抗法國人的入侵。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馮子才率軍與法國人在鎮南關對峙,大戰一觸即發。此時,唐景崧僅僅是吏部的候補主事,他向朝廷建議,招安黑旗軍,協助清軍與法軍作戰,並自告奮勇,前往越南遊說劉永福。朝廷准許了唐景崧的奏摺,很快唐景崧來到越南,見到劉永福,劉永福果然應允,率黑旗軍內附,並協助馮子才與法軍作戰。
在黑旗軍的策應下,馮子才取得了鎮南關大捷,並收復諒山、長慶等地,東線戰場大獲全勝。
中法戰爭結束後,劉永福率三千黑旗軍回國,歷任南澳、石褐總兵將近十載。
如今,臺灣危在旦夕,朝廷派不出救兵,唐景崧又想到了劉永福。向朝廷上奏,調黑旗軍入臺,朝廷隨即批准。
然而,此時的黑旗軍已經今非昔比。劉永福出身綠林,黑旗軍原本就是一支體制外的軍隊,朝廷對黑旗軍極為忌憚,黑旗軍回國後,朝廷就想方設法予以裁減,十多年來,黑旗軍只剩下三四百名老兵,著名戰將亦多離去。
然而,老當益壯的劉永福面對臺灣危局,卻是慨然受命。他把三百名黑旗軍老兵編成七星隊,作為黑旗軍的中堅,同時,在廣西招募六營三千新兵,於1894年9月入臺。
可是,進入臺灣後,劉永福的日子並不好過。
第117章 黑色絕唱
日軍如要攻佔臺灣,必定先取澎湖,後取基隆。臺灣東北部是日軍主要的攻擊目標,所以,要想守住臺灣,應在基隆臺北一線設定重兵。
然而,唐景崧卻把劉永福的黑旗軍部署在了臺南。基隆臺北一線,則是由唐景崧自率5000清軍防守。劉永福多次提議兩軍合兵,固守基隆,均被唐景崧拒絕。
臺灣東北部是歷來是臺灣的富庶之地,這裡開發較早,礦業漁業發達,而南部則是荒蠻之地,山高林密,人煙稀少。唐景崧把黑旗軍放在臺南一帶,是怕黑旗軍和他搶地盤!
正是因為唐景崧的這一點私心,導致了乙未戰爭開戰後,臺灣的形勢急轉直下。
5月29日,比志島混成旅團在三貂角登陸成功,日軍攻陷澳底高地、端莊高地,站穩了腳跟。
6月3日,近衛師團主力到達,向基隆發起強攻,一舉攻克獅球嶺炮臺,大軍一擁而入,基隆陷落。
6月6日,近衛師團一鼓作氣,發起臺北戰役。駐守臺北的五千臺灣軍,面對兩萬裝備精良的日軍,士氣低落,幾乎未做像樣的抵抗,就土崩瓦解,臺北戰役只進行了一天,臺北陷落。
6月11日,近衛師團師團長北白川宮九能親王率大部隊進入臺北。隨後,日本任命的臺灣總督伊東佑亨隆重入城。
臺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逃亡大陸,政府分崩離析,臺灣民主國從成立到覆滅,只有短短的十一天。
隨後,日軍向臺中地區大舉進犯,臺灣東北地區,以平原臺地為主,臺灣軍無險可守,日軍長驅直入,臺灣軍浴血奮戰,無奈日軍不論是人數還是裝備,都佔據絕對優勢,從6月19日至8月8日,連克新竹、桃源、苗栗。民主**主將姜紹祖戰死,數千士兵陣亡,日軍肅清了臺灣北部,民主**在北部的抵抗全面失敗。富庶的臺灣北部,落入了日本人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