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住,因此劉曜留下的那批斥候讓鄧名有些擔心,擔心他們會遇到較大的麻煩,要是被清軍抓住就更不好了。
不過劉曜顯得信心十足,對鄧名拍著胸脯保證道:“提督放心,末將的兒郎都是從那裡出來的本地人,多年來一直是在路上奔波的使者,閉著眼睛也認得清當地的道路;而且個個都機靈得很,往林子裡一藏,鬼都找不到他們;只要不大意,韃子絕對發現不了。”
“這樣就好,”鄧名點頭道,高明瞻缺乏嚮導,更沒有本地的地圖,在川北的深山老林裡行軍,速度肯定快不起來:“既然現在江油還沒有來訊息,那我們差不多還能有十天半個月的時間,不知道新年以前高明瞻能不能趕到。”
“等高明瞻趕到後,我計劃兵分兩路,一路誘敵,一路主攻。”鄧名提出的方案類似萬縣一戰的部署,他並不像衛士們和劉曜那麼信心十足,所以打算採取一些手段削弱對方的戰鬥力。萬縣之戰;鄧名至少和譚詣都排開了陣型,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等見到高明瞻後,就打出我的大旗,高明瞻肯定以為是我在指揮大軍,就會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我身上,而其實是劉帥在指揮”
在鄧名看來,萬縣一戰的經驗可以再次使用,就好像歷史上朱棣把這招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一般。由於沒有高效的通訊系統和媒體,譚詣失敗的具體過程不太可能被其他清軍官員所瞭解,而鄧名反倒可以進一步完善戰術,避免以前出現過的失誤。
“末將以為不妥。”劉曜反對道,他第一條理由是這樣會危及鄧名的安全,不過這個理由對鄧名顯然沒有什麼效果;而第二條理由就有比較說服力了,劉曜稱他從來沒有統帥過大軍。
無論是劉曜還是楊有才,十幾年前他們倒是跟著長官上過戰場,但這些年來他們再沒有打過一仗,也從未有過指揮幾千大軍與敵人交戰的
第三十二節 意外
離開綿竹後,高明瞻總算找對了方向,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現在緊跟在高明瞻身邊的清軍有三千多人,後面還有大批士兵慢慢趕上,高明瞻為了收攏部隊所以走得並不快。緩緩前行了兩天後,又有數千士兵追上前軍,讓清軍的實力恢復到六千人左右。
出兵以前,高明瞻和譚詣滿以為這會是一場滾雪球的攻勢,從劍閣開始就可以使用投降的明軍壯丁,用明軍的儲蓄補充清軍的軍糧,然後再充分利用江油和綿竹的明軍人力、物力,使得清軍的體力得到很好的儲存。在高明瞻離開廣元時,他曾樂觀地認為,等殺到成都城下時,原本的甘陝綠營不但人員齊整,而且還能擴充幾千輔兵。
高明瞻還曾希望讓前期投降計程車兵到成都去說服守軍投降,就算成都打算頑抗到底,高明瞻覺得也沒有什麼可怕的。綿竹明軍對成都的虛實肯定有所瞭解,可以從他們口中瞭解到守軍的弱點,加上清軍的裝備精良,對付成都的一批農民肯定不費吹灰之力。
今年渝城還曾截獲川西給奉節的一些報告書,其中說有兩萬多建昌的輔兵和數千百姓移居到了成都,這些新人加上原本成都的軍戶,總人數已經達到了四萬人左右。如果劉曜和楊有才缺乏控制能力,那無論是原本的一萬多農兵也好,還是現在的四萬農兵也好,都不會給清軍造成什麼麻煩,人多還會更有利於高明瞻在成都建設軍屯。
但現在高明瞻的信心就沒有那麼足了。劍閣等三處明軍的集體撤退,說明成都對川西的控制絕對不像譚詣說的那麼虛弱無力;這一路上清軍吃盡了明軍的苦頭,看來劉曜和楊有才也不像譚詣說的那樣老實;而成都全部是沒有戰鬥力的農民也同樣是譚詣說的,既然前兩個問題譚詣錯得那麼離譜,高明瞻就很懷疑譚詣關於成都軍力的描述是否正確了。
由於路上沒有抓到任何俘虜,高明瞻無法瞭解到成都的真實情況,劉曜、楊有才到底控制能力如何也一無所知。只是現在沒法走回頭路了,高明瞻只能強迫自己相信譚詣和渝城的情報,硬著頭皮去攻打成都。
“成都的賊人完全沒有抵抗的能力,他們沒有武器、沒有盔甲,他們甚至都不是當兵的,只是一群就會種地的農民,沒有人曾經殺過人。”高明瞻和譚詣拼命地鼓舞士氣。現在清軍的盔甲丟得差不多了,武器倒是還剩一些,既然人數處於極大劣勢,那就只能強調素質了:“我們一個人能打他們十個!”
仗著打獵,從雪底下刨出植物的根莖,再把最後的存糧都拿出來,高明瞻估計士兵還能支撐幾天。正月初十這天,他就下令紮營休息兩天,讓士兵們稍微恢復一下體力,然後再繼續進軍,一鼓作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