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希望和平厭惡戰爭,可以說法國人現在對戰爭的態度和德國人是截然相反的,現在在德國人們普遍希望戰爭快些到來好一雪前恥。
現在這種情況下沒有英國人的支援,法國是不會冒著兩敗俱傷的危險對德國開戰的。
萊茵的勝利刺激了政府和國防軍,也讓民眾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一種有意的宣傳下,人民開始在政府的領導下全民備戰。這種備戰不是說大吼大叫,他們把熱情用在工作上面,似乎每個人都知道德國未來必將有一場戰爭,現在不準備,未來就什麼都做不了了。
政府為了整頓軍備,在沙爾特的建議下發行了一種‘國務卷’。國家防務所是一個純屬虛構的機構,它的資本由各主要軍火生產廠家提供。德國政府用這種證券償付軍火購置費用,而在德意志銀行的擔保下,這種證券交到軍火生產商手中後將不兌現,或儘量把兌現期延後,利息由政府支付。這就相當於德意志銀行向政府提供了一筆規模巨大的信貸。
這個措施非常的成功,政府整頓軍備的錢不是從社會底層徵稅得來的,而是用未來的利益在與各大軍火生產廠家交換。德意志的軍備既得到了加強又沒有讓人民增加負擔,相反的,民生的建設給人民帶來了無限的好處,德意志的失業率也降到了可以接受的百分比。
當然,國內基本消費品的匱乏使得購買力的增加僅僅停留在帳面上。作為解決途徑之一,政府提倡人民大眾一種樸素的、農民式的簡樸生活,求溫飽不求奢華。號召人們用魚代肉,用黑麵包替代白麵包,用人造黃油替代真正的黃油。高階食品如野味、貝類、魚子醬、肥鵝肝和進口的高階酒類僅僅在大飯店和高階食品店裡出售,享用這些美味被宣傳為非德意志的、罪惡的和墮落的行為。普通的中產階級美味如熱帶水果、進口肉類、咖啡、白麵包和新鮮黃油,在德國的市面上也不是經常能夠見到。
總體上講,貧窮的德意志經不起太多的消耗,政府要準備的太多了。人民也理解這種倡導,他們曾經潦倒而飢餓。奢侈?沒人願意。他們現在喜歡大炮多過於黃油!
原材料是德意志最大的傷痛,缺少原材料的德國很大一部分原材料需要的國際社會購買,這也就有了希特勒提倡實行的‘備戰計劃’,德國將從中國、丹麥、蘇聯和東歐各國換取了大量農產品和原料,付出的則是先進的工業產品。
蘇聯人十分確信自己可以控制住德國,並且把德國這股禍水引向西方,所以蘇聯不遺餘力的幫助德國,基本上德國要什麼蘇聯就給什麼,也許他們想象著未來德國和英法*的時候,蘇聯人從後面技工一句吞下整個歐洲,不過當德意志這輛戰車全力開動的時候,誰能保證還可以控制得住呢?
對於中國林威現在有很複雜的感情,一方面那本來是自己的祖國,但另一方面自己現在的祖國是德意志,自己不可能領著德意志的軍隊跨國大海去幫助現在的中國作戰,那是不現實的。對於未來要發生什麼林威心裡再清楚不過,但是一個國家要站起來只能靠自己,不能寄希望於外部勢力的幫助。
所幸在林威前面魏瑪共和國的精英早就已經開始注意到了這個擁有無限未來的國家,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後,*的國民政府便迅速驅逐了蘇聯軍事顧問,開始向德國尋求軍事援助。德國適逢一戰戰敗,根據凡爾賽條約的規定,只能擁有一支十萬人的軍隊,大量職業軍人被迫離開軍隊,這些除了軍事知識以外對於其他領域知識,技術一無所知的軍人,便成為各國(尤其是軍事領域較為落後的國家)爭相聘用的名師。
但是,凡爾賽條約有明確規定不允許德國公民在外**隊擔任軍事顧問,而德**方則希望他們去外國擔任軍事顧問,以使這些退役人員能利用在國外軍隊服務的機會,獲取最新發展的軍事知識和技術,使德**隊不至於在軍事學術方面出現斷層,同時更含有希望這些人員在以後歸國後能繼續在德**隊中服務的深意,所以德**方對這些人員遠赴國外擔任軍事顧問是暗中鼓勵與支援的。
同時中國蘊藏的豐富自然資源(特別是如鎢,銻等戰略資源)和廣闊的工業品市場,也正是德國復興的重要便利條件。
在得知德國和中國的合作之後,林威說動了這些軍火工業的大佬們,這其中也包括自己的父親,最終在林威的勸說下,德制1924年式標準型毛瑟系列步槍、五千挺馬克伈重機槍還有設計圖紙、毛瑟M1932型半自動手槍、甚至還有剛剛裝備部隊的MG—34輕機槍全部遠跨重洋來到了中國。
至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