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其它國家經濟的穩定和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美國的資金流入和向美國的商品輸出。這些國家一旦失去美國的資金和市場,也就隨之被捲入了經濟危機。接著,西方工業國又把經濟危機擴散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
工、農、商業曠日持久的危機,終於導致了金融大混亂。奧地利最大的銀行——奧地利信貸銀行因無法收回對本國和東歐各國企業的貸款,1931年5月宣告破產。這馬上在德國引發銀行存戶擠兌存款風潮,國民銀行等大銀行因而倒閉。英國也出現了紛紛向銀行提取黃金的風潮,7月中旬至10月外流黃金價值2億英鎊。9月下旬,英國宣佈廢除金本位制,英格蘭銀行停止兌付黃金。接著,其它一些國家也廢除金本位制,歐洲的貨幣制度開始崩潰。
共和國外長古斯塔夫·施特萊斯曼在1929年10月3日去世。此後三個星期,華爾街股票市場突然崩潰了。德國國內馬上受到災難深重的影響。德國的〃繁榮〃主要是靠從美國那裡借來的外債和對外貿易來維持的。一旦貸款斷絕,舊債到期,德國金融結構就無法承受這種負擔。一旦在總蕭條後世界貿易一蹶不振,德國就無法出口足夠數量的東西來購買所必需的原料和糧食的進口。而沒有出口,德國的工業就無法開工,它的產量從1929年到1932年幾乎跌了一半。對外貿易減少了2/3。德國有60%以上的工業生產能力閒置不用,成千上萬的小企業破了產。國民收入從1929年的760億馬克下降到1932年的450億馬克,國債高達140億馬克,失業人數突破800萬大關。工人和職員的收入,幾乎下降了一半。�
農業危機也很嚴重,農產品價格暴跌,大批農民破產,被迫出賣土地。統治階級把經濟危機的後果轉嫁到勞動人民身上。政府為了使壟斷資本家和地主免於破產,向他們提供了100多億馬克的補助金和貸款。與此同時,卻把勞動人民的納稅提高了幾十億馬克,並大量削減工資、救濟金和養老金。繁重的稅收,殘酷的壓榨,逼得被剝削被壓迫的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奮起反抗。1930年至1932年,爆發1000多次罷工,形成了轟轟烈烈的群眾鬥爭的**。
第二十八章 幫助
其實,希特勒早已預料到這場經濟危機會給他帶來大好機會。WWw!德國人民的災難,不但沒有引起他的同情,相反,在那個時期最黯淡的日子裡,當工廠停工、工人失業、物價暴漲、人民無法生活下去的時候,他居然在納粹黨的報紙上這樣寫道:〃我一生中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舒坦,內心感到這麼滿意過。因為殘酷的現實開啟了千百萬德國人的眼睛。〃他的同胞的苦難,不是他要浪費時間來表示同情的事情,而是他要冷酷地立即把它變成在政治上支援他自己野心的力量。�
經濟危機給共和政府帶來了嚴重的困難。德國最後一任社會民主黨總理、支援魏瑪共和國的各民主黨派聯合組成的最後一屆政府的首腦赫爾曼·繆勒,由於各黨派在失業保險基金問題上發生的爭吵,於1930年3月辭職。繼任的是天主教中央黨議會領袖海因裡希·勃魯寧。勃魯寧在戰時是一個機槍連的一名上尉,曾獲得鐵十字獎章,他在國會中表示的保守穩健的觀點頗得陸軍的好感。他希望在德國能夠恢復穩定的議會制政府,把國家從越來越蕭條的經濟恐慌和政治混亂中拯救出來。他在這樣努力的時候,不知不覺地卻為德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掘了墳墓,從而無意中為阿道夫·希特勒的上臺鋪平了道路。
苦難深重的人民要求擺脫他們的困境。千百萬失業者要求工作機會。小店主要求得到幫助。上次選舉後達到投票年齡的400萬左右的青年人,要求至少有個能謀得生活溫飽的前途。希特勒在一次旋風式的競選運動中,向這些千百萬處境困難、心懷不滿的人們提出的保證,在他們看來,似乎給他們帶來了某種程度的希望。希特勒保證,如果他上臺,將使德國恢復強大,拒付賠款,撕毀凡爾賽和約,肅清貪汙,迫使金融巨頭就範(尤其是對待猶太人),一定要做到使每個德國人都有工作和麵包。那些絕望、飢餓的人,不僅希望得到救濟,而且也希望得到新的信仰和新的神,對於他們來說,這種保證不是沒有效力的。
國家的兩大支柱--陸軍和大工業家金融家集團--越來越關心的一個問題。這兩大支柱的領袖從來沒有真正接受過共和國,除非是把它當作德國曆史上一種暫時的不幸現象。在選舉勝利的鼓舞下,希特勒開始轉移注意力來爭取這兩個有勢力的集團。早在一年以前,希特勒就在慕尼黑髮表過一篇演講,要求陸軍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