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更何況諸葛亮那個人也不是普通人就能影響得了的。
“以疑兵出斜谷,主力出隴西。”
“疑兵出斜谷,主力出隴西
?”魏延失望的笑笑,語氣中充滿了不屑:“這就是你的見解?哈哈,真是胡說八道,信口雌黃。我就說嘛,你怎麼可能一下子變得聰明瞭,現在看來,不過是一些小聰明罷了,當不得真。”
魏霸不為所動,微微一笑:“那父親以為又當如何?”
魏延看看他,想了片刻,笑道:“也罷,難得你有心軍事,我就給你啟啟蒙,免得以後在外面丟人。”他坐在案後,後指在案上敲了兩下,這才抬起頭:“治軍者,當知地理。你先說說看,對我漢中的地理知道多少。”
魏霸搖搖頭:“我只知道一點大概,具體的所知有限,還請父親指教。”
魏延也沒指望他說什麼,他起身從內室取出一卷帛圖,攤在案上,招手讓魏霸坐近些。魏霸探頭一看,不免有些失望。這副地圖非常簡略,上面只畫了幾條線,標註了幾個地名,不僅不能和後世的地圖相比,就是和馬王堆出土的那副漢代軍事地圖相比也要簡陋了不少。
“由漢中出兵取洛陽,有三個選擇。”魏延伸出手指,在地圖上輕輕劃過,動作難得的輕柔,看得出來,他對這副地圖非常珍惜。“其一,由漢中東下,沿沔水趨襄陽,直指宛洛。這條路最直接,也最近,是為上策。其二,越秦嶺,直取關中,然後再沿渭水東下,再取洛陽。因為要翻越大山,這條路比較難,而且要先取關中,耗費時曰。可是關中地理險要,號稱關河四塞,當年秦以關中而取天下。我軍只要扼守潼關,讓曹魏無路西進,則可坐取關中。相比於直取宛洛來說,用兵數量也較小,是比較穩妥的法子,可稱之為中策。最後一條路,就是你說的出隴西。這條路最遠,而且取隴西之後,再取關中,就要突破隴山,頗費周折。萬一在隴西耽誤了時間,魏軍主力來援,則關中必然有一場惡戰,鹿死誰手,尚未可知。所以,你說的這條路,是三條路中最不合理的一條,你的策略,也是最下策。”
魏延抬起頭,看著魏霸冷笑不止。“三策之中,你取最下策,就以你這樣的見識,還敢臧否關侯?”
魏霸不以為然,他相信老爹的眼光不會錯,這三策中的確以出隴西為下策,可是歷史上諸葛亮的確就是出隴西,難道他看不出這三策的優劣?雖說諸葛亮不可能真如三國演義中一樣能呼風喚雨,算無遺策,但諸葛亮是這個時代最傑出的軍事家之一,那是毋庸置疑的。他不取上策、中策,而取下策,必然有他的道理,就算他如此選擇是出於謹慎的天姓,也必然會有讓他不得不如此的原因,只是他現在不知道罷了。
魏霸知道,要論科學技術,他在這個世上可以算是頂尖的,可是要論軍事戰略,他空有一肚子的歷史故事,具體到某一件事,他卻是一無所知,比如魏延剛才所說的漢中地理,他就一頭霧水。
他笑了笑:“父親,你說的也許有道理,不過,這只是你的選擇,諸葛丞相未必會這麼想。”
魏延再度冷笑。“丞相是北伐的主將,那當然不用懷疑。可是你爹我身為鎮北將軍,奉先主之命守漢中近十年,丞相要北伐,能不聽聽我的意見?就算他不全盤採用我的上策,用中策也是必然之事。以丞相的睿智,他會去取下策?你以為他是你啊。”
魏霸摸了摸鼻子,笑得越發謙虛。現在要想說服老爹那是千難萬難,不管從哪方面來說,他都不可能佔上風,徒惹老爹不爽而已。不過好在判斷對錯的標準不是看誰說得有理,而是看最後的事實如何。既然老爹這麼有把握,那麼讓他在事實面前碰個壁也許不是什麼壞事。
“父親,反正丞相很快就要來漢中了,我們不妨拭目以待,看丞相究竟採取何種方略。”
“這是自然。”魏延想到丞相北伐,自己即將得到大用,心情也輕鬆起來。他得意的笑了一聲,撫著頜下的短鬚,沉吟片刻:“你的見識雖然不佳,可是識文斷字,倒是你兄長比不了的。既然你也心軍事,這樣吧,從現在開始,你來處理一些文書事務,也好幫你兄長分擔一些。”
魏霸習慣姓的應了一聲,等他反應過來,隨即一陣頭皮發麻。自己動動嘴皮子還行,真要動手寫,且不說能不能寫出文言文的公文來,就是自己那一手東倒西歪的字也提不上臺面啊。他抬起頭,看著魏延,迎著老爹那鼓勵的目光,想了想,張了張嘴,最後還是把拒絕的話嚥了回去,用力的點了點頭。
要想在這個世上生存下去,總要學習毛筆字,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