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在總督府的賣力宣傳和《快訊報》早就印好的報紙渲染烘托下,昨晚的雨夜屠殺赫然變成了英國使節慾裡應外合,攻破南京,攻佔總督府,可卻陰謀敗露,被英勇的清軍士兵阻止,激戰過後,被全部擊斃的跌宕起伏故事。
《快訊報》也定了調子,這次中英衝突,全責在英國,整個事端,乃是英國針對南洋水師和鍊金國王的大陰謀!南洋水師和鍊金國王是被迫還擊,希望國際上正義的人士給予支援,正視事實,不要讓中國成為英國人陰謀的犧牲品。
不要讓戰火再次燃燒到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輿論的力量是強大的。或者說,龍灝的到來,使得輿論固有的能量提前釋放了出來。
在國際社會上層建築開始關注這場發生在中國境內的中英海戰時,輿論吹的風已經一邊倒地傾向中國,傾向弱勢方,鼓吹英國陰謀論。
輿論媒體拿出了前兩次中英戰爭當做例子,將英國比作了‘貪得無厭’的強盜,‘卑鄙無恥’的陰謀家。一而再、再而三的,向這個古老的東方大國伸出罪惡的爪子!
輿論媒體持有的觀點便是:英國試圖將世界作為它的殖民地來奴役,歷史證明,每當它自己國內的矛盾凸顯時,它就會將國內民眾關注的矛盾重心轉向國外,前兩次中英戰爭都是如此,而這次,由於歐洲爆發了三皇同盟戰爭,英國內部也經歷了女皇被軟禁、愛德華王子登基的政治動盪。為了穩定局面,緩和國內矛盾,轉移民眾聚焦。英國方面便‘恬不知恥’的將矛盾轉移目標選擇了中國。
畢竟。誰讓中國,誰讓大清朝,那麼好欺負呢?
英國方面認為,只需花費小小的代價,就能從中國那裡獲得巨大的利益!
這樣一來,便能凸顯愛德華七世登基的英明。讓英國民眾暫時忘掉那個女王。
無疑,輿論和傳媒的力量是強大的,別的先不說,至少這次,在龍灝全力施展的媒體攻勢下。國際上聲討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