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普京雖然是常駐民主德國,但也經常前往聯邦德國和奧地利。瑞士,他對資
本主義的社會經濟形態,有著切身的體驗,特別是是對市場經濟的直觀瞭解和法
律與經濟的關係。事實證明,有這樣的經驗,是非常重要的。這也就是沃爾夫所
說,外派的經歷使普京這樣的克格勃官員眼界比較開闊,思想比較開放,也因而
比較務實。普京在擔任俄國總理和代總統之後,曾經多次表示過對德國式社會-
市場經濟體制的好感,特別是對德國總理路德維希。艾哈德推動德國經濟發展和
社會穩定的做法,他深表欽佩。前施塔西的官員說,普京的工作作風很像德國人,
井井有條,一絲不苟,在克格勃特工中與眾不同。
一位參與和普京合作的前施塔西軍官說:“克格勃的整個行動計劃都在普京
的血液中流動。他有高度的自制能力,行動十分小心謹慎,不苟言笑。普京總是
在幕後指揮,從來不引人注意。他很聰明,從不誇耀自己,但是成效不凡。”
或許,這是普京在德國6 年工作的某種總結?
見證歷史鉅變
1990年普京離開德累斯頓的時候,在德國執行任務已經6 年。6 年不算一個
太長的時期,但是普京在德國的6 年,卻是天翻地覆、風雲變色的6 年,無論是
在德國還是他的祖國蘇聯。
1984年普京初次離開蘇聯踏上德意志大地的時候,勃列日涅夫時代已經結束,
表面上蘇聯國內社會穩定,在國際上是和美國平起平坐的超級大國。克格勃也處
在發展的高峰時期。但是,多年積累的體制問題已經給蘇聯造成了嚴重的內傷,
甚至可以說,癌病變的跡象已經出現。
首先是政治體制的嚴重僵化。從1982年11月到1984年2 月的28個月裡,蘇聯
三個最高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和契爾年科)先後去世,病夫治國,
以致於此,這是蘇聯帝國崩潰的最初跡象。作為蘇聯唯一執政黨的蘇共,其領導
機構成員的平均年齡嚴重老化。蘇共中央委員的平均年齡在1966年是56歲,到1971
年已經上升到63歲;中央政治局委員的平均年齡在1971年是60歲,到1981年上升
到70歲。勃列日涅夫後期的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當中,60歲以上的佔92%,70歲
以上的佔57%。蘇聯由一群老人在統治,他們的學識平庸,缺乏開闊的視野,既
不瞭解世界正在發生的變化,更脫離群眾。俄國本來就沒有民主政治的傳統,蘇
共控制了各級蘇維埃和所有的新聞媒體,各級黨政機關普遍存在著官僚主義,下
情無法上達,上面不瞭解下面的情況。蘇共領導體制是金字塔式的體制,最高領
導人不受任何監督和制衡,他們的決策決定著蘇聯的命運。最高領導人主要透過
克格勃瞭解情況和實行控制,克格勃本身成為無處不在的機構,但它在國內所起
的不是建設性作用。一個依靠特務情報機關治國的國家,不可能是一個現代國家。
蘇聯落後的上層建築已經嚴重地腐蝕了經濟基礎,導致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停滯,
後來蘇聯發生的種種悲劇,其根源首先都來自政治方面。
其次是經濟發展緩慢。從1966年開始,以5 年為期,蘇聯的國民收入、工業
增長和農業增長都呈下跌的趨勢:
1966~1970?1971~1975?1976~1980?1982國民收入7。75。73。73。4工業增
長8。47。14。52。8農業增長4。26。51。6
蘇聯在鋼、生鐵、金屬切削機床等重工業成品的產量方面居世界第一,在常
規軍備、核軍備器器和航天技術方面可以和美國較量,但是在技術創新方面卻非
常落後,微電子技術、新材料和生物工程的研究和發展比西方落後20-30年。蘇
聯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與西方的差距越來越大。只要看一看80年代蘇聯品種單調、
款式陳舊和數量不足的商店,就可以看出差距所在。勃列日涅夫聲稱蘇聯已經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