籥龜。《集韻。平簫》:“簫,或作籥龜。參差象鳳之翼也。”
唐宋時期的排簫因應用場合或樂種的不同,衍生出“燕樂簫”、“鼓吹簫”、“教坊簫”、“龜茲簫”等。唐代十部伎中,除天竺、康國外,清樂、西涼、龜茲、疏勒、安國、高昌、高麗、燕樂等部伎都採用了排簫,足見它在當時宮廷音樂中的重要地位。一般認為,單管簫出自羌中,四孔,豎吹。漢代也稱“羌笛”,簡稱“笛”。後經京房加一孔,為五孔。漢至唐代一直把橫吹和豎吹的兩種有側孔邊稜音氣鳴樂器統稱為“笛”。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五:“後漢馬融所賦長笛,空洞無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李善為之注云:‘七孔,長一尺四寸,’此乃今之長笛耳,太常鼓吹部中謂之‘橫吹’,非融所賦者。”
魏晉時期,豎吹的單管簫已有六孔,仍稱“笛”。故在此以前的豎笛和橫笛常被後人相混淆,為了區別比兩者,樂家常稱排簫為“古簫”。
宋。朱熹《朱子語類。樂》:“今之簫管,乃是古之笛,雲簫方是古之簫,雲簫者,排簫也。”
直至宋元以後才逐漸把排簫、洞簫、橫笛三者較明確地區分開來。依製作材料來分,有竹質(紫竹簫)、陶瓷(德化瓷簫)、玉(白玉簫)、金屬(鐵簫)、紙質(紙簫)等。
早在《尚書。益稷》中記載有“簫韶九成,鳳凰來儀。”當因韶樂伴奏樂器以簫(當時為排簫)為主而有此稱。
西晉樂工列和、中書監荀勖所改革的笛為6孔(前5、後1),其形制與今天的簫已非常相似了。東晉的桓伊,擅長音樂,他有一支蔡邕的柯亭笛(簫),是江南數第一的吹簫名手,地位和聲望都已很高。他曾為素不相識的王徽之吹奏過三段樂曲(即流傳千古的《梅花三弄》),在歷史上被傳為佳話。
(本書中出現的簫有玉屏、九節、紫竹還有碧玉)(未完待續。)
第三百七十六章 苦情
狄舒夜頷首,他其實已經迫不及待了。
紫川盤膝坐下,給幾人倒上酒,人類的這一套,他倒學的有模有樣。
他自己也喝了一杯,白皙的手掌摩挲著酒杯,似在醞釀話語。
青鳥有點不耐煩了。
紫川卻開口了:“十八年前我曾在這島上見過一對夫婦。”
他頓了頓,似乎在咀嚼這夫婦兩個字是否用錯了。
他果然用錯了,笑道:“似乎又不像是夫婦。”
葉雲舟笑道:“反正就是一對男女。”
紫川笑道:“對,一對男女,至於關係,我並不清楚,但我卻聽得明白,其中男的名字叫做驚弦。”
紫川竟然懂得調節氣氛,他適時的住口了。
其實他並不是調節氣氛,他是給一個人一點緩衝的時間。
那人自然是狄舒夜了。
身子一顫之後,狄舒夜道:“你繼續吧,別停頓。”
紫川點頭,續道:“男的名叫狄驚弦,女的名叫刁玉鳳。”
狄舒夜忽然打斷他道:“不叫刁玉嬋?”
紫川道:“你不是叫我別停頓嗎?”
狄舒夜張了張嘴,卻沒有說話。
紫川又道:“刁玉鳳似乎是某個城的城主。”
狄舒夜脫口叫道:“漠北孤城?”
按理說幾次三番被狄舒夜打斷,聽的人都該惱怒了,但所有人卻閉嘴不語,石窟中頓時一片死寂,只有偶爾的水流聲,卻更顯淒涼。
《葬魂曲》對他們來說都不止一次聽到,就在剛才,他們也聽紫川吹奏了一遍。
紫川雖然沒有唱,但《葬魂曲》的詞他們卻不陌生,狄舒夜曾唱過。
《葬魂曲》中就有漠北孤城四個字眼。
他們似乎已經猜到了什麼,但卻都不開口,似乎不願揭開這個令人痛心的往事。
紫川又道:“起初他們倆很好,但後來又來了一個人,那個人名叫刁玉嬋,是刁玉鳳的孿生妹妹。”
狄舒夜從牙縫中擠出一口氣。
“人類的情情愛愛我不是很懂,但所幸我還不是很笨,從他們之間的談話中,我弄清楚了一件事。”
青鳥怪叫道:“啥事?”
紫川看了眼狄舒夜,道:“原本狄驚弦跟刁玉鳳很好的,可那個刁玉嬋出現以後,刁玉鳳忽然態度就變了。後來我才知道,狄驚弦喜歡刁玉鳳,刁玉鳳也喜歡狄驚弦,但刁玉嬋卻也喜歡狄驚弦,狄驚弦卻不喜歡刁玉嬋。不知為何,刁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