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體也跟了進來,轉載了這三封信,學者、專家、教授紛紛跳出來發表看法。一時間,成了網上網下的熱門話題。三封信中,李海山認錯悔改絕口不提,反而把自己打扮成了受害者,義正詞嚴、擲地有聲,無非突出三個焦點。起因:留學生調戲女生不成又辱罵女生;導火索:好言相勸,留學生非但不道歉反而變本加厲,說出侮辱國格人格的話;衝突過程:勝負無關緊要,圍觀者裡三層外三層,只有一人挺身而出。這三個焦點,生生把人們的視線吸引到事件背後所隱藏的問題中。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校方開除這兩個學生是不可能的了,懲罰的大棒高高舉起,輕輕落下。
事件過後,蘇放眼中的李海山,換了一個樣。那個吊兒郎當的混混兒學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頗具古風的窮酸秀才。當然,他也欣賞張子昂挺身而出,不管他為了哥們兒義氣,還是英雄救美,對於一個二十出頭的大男孩來講,那一份捨我其誰的勇氣非常可貴。但是,從整個事件的高度看來,李海山顯得更加成熟和優秀,以三封信移花接木,巧妙脫身,蘇放想破腦袋也想不出,更不要說他三封信裡,縝密的思維和富於煽情的文字,中文系的老師得知出自外語學院學生之手,個個大跌眼鏡。
“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