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4 / 4)

一至五)

,並參看孔狄亞克的“感覺論”

,他在該書第4卷,第9章,第3節中寫道:“是苦和樂的比較,也就是說我們的需要在鍛鍊著我們的機能。”

孔狄亞克也指明悟性如何反轉過來影響需要:“我們最初的觀念只是苦和樂。不久,其他的觀念陸續出現,使人可以作一些比較,由此產生我們最初的需要和最初的慾望。

為了滿足這些需要和慾望而進行的各種活動,又使我們獲得其他一些觀念,這些觀念又產生出新的慾望

這樣就形成一個以觀念和慾望為環節二者互動連線起來的鏈條。“

(“感。。。。。。。。。。。。。。。。。。。。。。。。。。。

覺論“

,第1卷,第7章,第3節。)

盧梭這裡所說的倫理學家,是指信奉基督教的倫理學家而言。

②悟性畢竟是在需要的影響下才能獲得發展,同時卻又反轉過來影響需要。所以促使悟性發展的是實踐活動。這是唯物主義的觀點,同時也是辯證方法的範例。

但是我們不要忘記盧梭的推論是以一種形而上學的抽象——孤獨生活的人——為基礎的。馬克思主義者的思想,則指明促進悟性發展的是社會的實踐。

103

01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夠具有一定觀念的時候,或者是由於單純的自然衝動,才會希望或畏懼那些事物。野蠻人由於缺乏各種智慧,只能具有因自然衝動而產生的情感。他的慾望決不會超出他的生理上的需要〔十一〕。在宇宙中他所認識的唯一需要就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