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她也要說!
太皇太后此時把目光停落在嘉王(君頁)的臉上:
“嘉王,你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
嘉王(君頁),是英宗皇帝趙曙的第四子,與皇帝趙頊、岐王趙顥、賢惠公主均為皇太后高氏所生。時年十八歲,聰穎好學,工飛白篆籀,善畫墨竹,性情淡泊,酷愛醫書,為太皇太后所鍾愛。
嘉王君頁聽到老祖母指名詢問,急忙回答:
“這首詩為蘇軾在杭州所寫,借吳中田婦之口,哀嘆江浙農家悲慘的生活情景,故題為《吳中田婦嘆》。”
“能領略其意嗎?”
嘉王君頁稍作沉吟,從容說起:
“蘇軾在這首詩裡,用敘事抒情之手法,緊緊扣住一個‘嘆’字,抒發了內心真摯的情懷。嘆稻熟苦遲,嘆秋雨成災,嘆穀賤傷農,嘆官吏索錢,嘆賣田拆屋,嘆虐政甚於秋澇,借用漢代渤海太守龔遂和穎川太守黃霸恤民寬政的事蹟,反襯吳中官吏敲詐勒索、殘害黎庶的惡行,使百姓不堪其苦,竟至願投河自盡而作‘河伯婦’。蘇軾用真摯悽楚的筆墨,傾注了對民間疾苦的同情,描繪了農村生活中一幅血淚悲慘的圖景”
嘉王君頁是個聰明人,他在談論蘇軾的這首詩中,小心翼翼地避開了“推行新法”的背景和“青苗法”、“募役法”這些字句,並在談論中不時地因皇帝趙頊的神情變化而吞吐遲疑。
太皇太后神情愴然,一股悽楚愴涼的情感向皇帝趙頊直衝而來:
“杭州有個蘇軾,還能為吳中田婦吐訴出秋澇之苦和胸中的鬱悶,可有誰能為北方災區的老婆子吐訴‘十月不雨’的苦怨和血淚呢?連湧入京都嗷嗷待哺的流民,只怕也無人敢為他們說一句同情話啊!”
太皇太后的聲聲語語,如同一把錐子刺著趙頊的心。他咬著牙隱忍著。《錢塘集》傳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