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修已故去,範鎮已致仕,韓琦老了,呂公著、富弼已經臭了五年,香不起來了。司馬光現在洛陽,因政見不合曾有九辭樞密副使之舉,現時也是不會輕易進京的。而王安石手下的人物,呂惠卿、曾布、呂嘉問等,現時正圍繞著“市易違法案”和“曾布沮害市易案”內鬨鬥法。六年“變法”,六年爭鬥,人才凋零,取代王安石的人物已找不出來了!陛下啊,你這痛苦而急切的決定,是英明,還是愚蠢?臣百思而不解。
馮京幾乎將他的惶恐掛在了臉上:皇上自我反省的數條暗示,都是東府中書門下之責,自己身為副宰相,自然有不可推卸之責任。雖然皇帝之所指是大權在握的王安石,但職務、道德所繫,一個副宰相總不能率先非難首輔而取悅於皇上啊。再說,“上與介甫如一人”,今日之事,也許是皇上與介甫早有所謀,自己切莫自作多情而討人嫌!
皇帝趙頊聲情悲悽地讀完詔文,便佯裝閉目歇息,實則在等待中樞重臣們的反應。但如他所料,是死一般的寂靜,既沒有讚頌聲,也沒有反對聲,更沒有自責謝罪聲。他睜眼望去,三位中樞重臣都在低頭視地,唯有王安石臉色鐵青。趙頊心中苦笑,隨即又宣佈了三項決定:
“流民入京,惜惶無狀,乞食求生,嗷嗷待哺,朕心甚憂。朕決定在京都十五門內設定粥棚,以解流民之飢。其所需糧米,由京都殷富之戶承擔。現特命樞密副使吳充監督皇城司實施。”
吳充急忙叩頭領旨,並藉機自責謝罪:
“陛下憂憫災傷黎庶,痛自責己,臣不能分聖躬之憂,罪該萬死。陛下委臣以重任,臣當竭盡心力以布陛下愛民之德。”
皇帝趙頊點頭,接著部署:
“四月八日,乃佛祖生日,為消解天旱之災,朕決定京都十大禪寺在這一天同時舉辦浴佛齋會,朕將率領百官萬民祈天降雨。敬佛祈雨所需費用,由十大禪寺自行籌劃。現特命參知政事馮京監督禮部實施。”
馮京叩頭,也藉機頌揚皇上之德:
“陛下愛民如子,敬佛祈雨,上符敬天之德,下符萬民之望,必能祈得雨霖,普救蒼生。臣奉聖命而行,必當勤懇理事,不負陛下厚愛。”
趙頊遂舉起《廣求直言詔》對王安石說:
“介甫先生,請你代朕將這道詔文頒示朝野吧!”
皇帝把這最後一項決定交給王安石辦理,也許是出於對王安石的尊重,也許是為了消解王安石的狐疑和憤怒,也許是為了表示對王安石的信任。但在王安石看來,卻是對自己的戲弄。廣求直言,不就是要蒐集“變法禍民”的罪狀嗎?“設定粥棚”之舉,固為救急之策,可由皇城司出面逼迫殷富之戶出米,不正是加劇京都的動亂嗎?“敬佛祈雨”之舉,則更為荒唐,且由禮部出面勒索十大禪寺出資,簡直不成體統。況且,這種關聯京都命運的重大事體,事前竟不與宰相知聞,這宰相還有什麼當頭!他早就憋足的憤怒,在自尊心受到傷害的剎那間,驟然爆發了。宰相的敏感和學者慣於鑽牛角尖的迂腐相合,使他忘記了時間、地點,忘記了陳昇之、吳充、馮京的存在,忘記了君臣嚴格的界限和朝制,他猛地從地上爬起,向皇帝趙頊高聲質問:
“臣請示陛下,這道詔文,緣何而發?”
陳昇之、吳充、馮京一驚,皇帝趙頊也如遭棒擊。
“這、這,上天示警啊。”
王安石厲聲追問:
“天為何物?示警何在?”
趙頊從剎那間的木果中清醒過來,迅速恢復了帝王的尊嚴。他怒目注視著王安石:
“‘巍巍乎,唯天為大。’前年西嶽華山崩塌,是為‘上天示警’!今之十月不雨,是為‘上天示警’!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王安石對皇威視而不見,反而板起面孔,為皇帝講起“課”來:
“‘巍巍乎,唯天為大。’孔夫子這句囫圇不清之語,誤了天下多少明君聖哲啊!夫‘天’,有‘天道’、‘天神’之分。‘天道’乃天地萬物,變化‘成象’,有目可睹,有手可著;天氣在變化,故有春夏秋冬之分;山陵在變化,故有崩塌陷裂之異;江河在變化,故有潮汐漲落之別;雲霧在變化,故有水澇乾旱之差;滄桑在變化,故有古今形勢之大不同;天地間一切事物都在變化,故有古之架木為巢、鑽木取火而演進為今之瓊樓玉宇,火樹銀花。此‘天道尚變’之理,千古而不悻。‘天神’乃子虛烏有、誕謾荒唐、無影無形之臆想,是愚者之所倚,是弱者之所託也。有人畏懼‘天神’而不解‘天道’,故杞人憂天,辛苦和心血全然用錯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