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性則被忽略了。這也是當時所有網際網路公司的特點。從1998年開始的國際國內資本投資中國網際網路公司的熱潮,僅僅維持了兩年多時間,就急速地跌入了低谷。
“在2000年寒冷冬天的時候,他就說,‘我們即使跪著活,只要活著一天,我們就贏了。’”阿里巴巴副總裁戴珊至今還對馬雲當時的這句話記憶猶新。隨後的阿里巴巴“重新迴歸B2B的主業,回到根本,回到中國。所以,用馬總的話說就是,在別人最冷的時候我們把門關起來,去把我們的產品做好,等春天來的時候我們就會有收穫。”
這兩三年內誰能養一支軍隊就很重要了。美國要養300個人非常難,沒什麼錢賺,公司很快就死了。燒錢太厲害,不說廣告費,光每個月的開銷就夠你死。歐洲、香港都很難,只有中國內地,只有在杭州才能屯兵300。
三年以後,馬雲擁有300名平均年齡在30歲、每個人在網際網路有5年工作經驗的“戰士”,這支軍隊在全世界都很難找到。
可以看出,馬雲一直是比較清醒的。幸好馬雲的理想主義色彩還不至於把他拖離地面,在最關鍵的時候他還是回到地面上,因此也就有了阿里巴巴今天的發展。
由於網際網路泡沫的破滅,從2001年開始,中國的網際網路公司成為最被國際資本排斥的一個群體,這是因為中國的網際網路公司在運作中存在著種種不規範的行為。
2002年網際網路經濟處於最低潮時,《IT時代週刊》這樣描述了阿里巴巴的脫穎而出:過去兩年,北京的網際網路企業就像電梯從天堂一層層地下落到地獄,幾乎沒有一個網際網路英雄能夠脫離集體瘋狂,也沒有一個能夠逃離瘋狂後的災難。而依託杭州的阿里巴巴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