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3 / 4)

奇在這裡,一旦說要跳地戲,恢復傳統的民間娛樂形式,馬上就有人將苦心冒險儲存下來的面具獻出來。

有了原始的面具樣式,早就縮手不幹了的能工巧匠又挺身而出,重新雕出式樣各異的種種面具,供寨鄰鄉親們選用。

當地人把這一類面具稱作“臉子”或“臉殼”、把雕臉子的漢子稱為“雕匠”。隨著出訪法國和歐洲,儺戲大盛,一時間,雕匠頓時也跟著聲名遠揚,大受歡迎,被四鄉八寨的老百姓請了去,酒肉款待是不消說的。他們也便紛紛發揮著自己的聰明才智,盡力創造著新的品種和樣式。於是乎,用白楊木、丁香木雕刻而成的醜鬼、道人、女將、小軍、忠臣良將等等千奇百怪的臉子就在方圓數百里內的村村寨寨傳了開去。

有了臉子,講究的地戲班子,喜歡攀比競爭,遂而就逐漸配齊了包頭的黑布或是黑紗,黃花背旗野雞翎,大紅繡花的背板和水紅上衣,淺綠的戰裙,黑底繡花腰帶,甚而至於扇袋、香包、銀鈴鐺、竹骨扇,一應齊全,披掛整齊。

有了配備齊全的行頭和五顏六色的“臉子”,就可以演地戲了。

開演地戲,封箱的“臉殼”在開箱之前,必須得依照幾百年傳下來的規矩點蠟燭燒香,供滴血雄雞。進了場,還須“掃開場”,演出之後還得“掃收場”,連帶著祭土地,給村寨上的家家戶戶招財進門,所謂“日落黃金夜落銀,牛成對來馬成群”。並保佑全屯堡的良民百姓平安富足,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如此重大的場面和活動,豈能不造成聲勢和影響?只消哪個屯堡的地戲一開鑼,四鄉八寨都有人趕了去湊熱鬧,就如同城裡人看燈會、廟會、逛小吃街的心情一樣。

安順的地戲如同出土文物一般揚名於世界。在鄉間的地戲紛紛揚揚越鬧越紅火的那幾年中,安順附近的黃果樹瀑布、犀牛洞、天星橋和龍宮等等引起世人矚目的景點,正被有計劃地闢為西線風景區,吸引眾多省內外、國內外的遊覽者。先是那些被一股一股西洋風吹得暈暈乎乎的美術界人士對“臉子”發生了興趣,其中一些頗有見地的美術家們被那些返璞歸真的“臉子”所吸引,忽覺得那不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的寶貝嘛!於是乎仿造者有之,受此啟發舉一反三運用於砂陶、雕塑、繪畫創作中有之,很快地攜自己的美術新作衝向世界藝壇的也有之。

最大量的,則是在全國各地的旅遊景點,都能見到各種各樣的“臉子”在出售。滿街比比皆是,四處氾濫。這一現象,究竟是喜是憂,我也說不清了。

屯堡景觀

地戲的話題還可以說上幾遍,比如說地戲與日本北上川市鬼劍舞的關係,比如說“臉子”上的畫法有什麼講究——不過越往下說越說不完,乾脆我就打住,讓有研究興趣的人去深挖細探罷。

罕見的屯堡奇觀(6)

隨著地戲的名聲越來越大,去屯堡看地戲的人越來越多,屯堡的景觀也開始引起世人的注意。人們對屯堡的歷史、對屯堡的文化、對屯堡的生存方式、民俗信仰,都產生了濃郁的興趣。

除了地戲,屯堡還有其他幾種民間的藝術樣式。前面我提到過的,在白喜場合有人在唱歌,就是一種樣式,在當地叫作唱書。傳說洪武年間最初在屯堡住下來的“京”族老祖宗們

,看到附近村寨上的少數民族在那裡喝酒唱歌、邊歌邊舞,覺得自己的生活,和他們相比之下十分枯燥,格外想家。於是就將在家鄉學過的說唱詞,憑記憶記錄下來,邊哼邊唱,自娛自樂,逐漸地形成了唱本。再根據唱本上的內容,改編成地戲來演。

和唱書形成對照的,就是當地的唱山歌。可以說,一到貴州,最早吸引我的民族風情,就是唱山歌了。貴州的少數民族,無論人口多少,居住在水邊還是山地,幾乎每一個民族都有唱山歌的傳統。依照他們的說法是,見子打子,見什麼就唱什麼。唱情歌的時候,更是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本領的時候,隨機應變,越是能唱的小夥子和姑娘,越能得到情人的青睞和眾人的尊重。

屯堡一帶的山歌,具有江南民歌的韻律和色彩,但已經吸收了貴州少數民族山歌的活潑、多變、奔放、自由自在的特點。

這種既有江南風味,又和當地特色融合的文化現象,隨處可見。

我第一次深入瞭解的一個屯堡村寨,叫作“放鴿哨”。乍一走進寨子,看到村邊的小橋流水,看到村子中央的池塘,看到房前屋後的竹叢,看到房屋的門洞,還有呈明顯江南格調的四合院,裡頭有朝門、堂屋、廂房。院子裡有水井,包括門窗上雕刻的花紋圖案,我久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