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身後而去,讓張郃、丘力居帶領兵馬原地待命。
向前走了一段路,高飛便見到了一座營寨,扭頭看到正在攻打城池的部隊,見當中打著“右將軍文”的旗幟,心中便暗暗地叫道:“看來右將軍應該是文丑了。”
本書首發。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個(*^__^*);都會成為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為作者加油吧!
177劉虞
漢軍的營寨就在薊城南門外的五里處的高崗上,站在寨門前,可以遙望薊城內的一切動向。營寨內旗幟鮮明,一面面各色的大旗都迎風飄揚。
寨門前的望樓上,一個身穿墨色寬袍的中年漢子正在眺望著前方的戰場,當他看到一個個生命在自己的眼前消失的時候,他整個人都變得十分的哀傷,不斷地嘆著氣。
低下頭,他看見顏良帶著三個人向營寨走了過來,仔細地看了看跟在顏良身後的那個人,臉上浮現出了一絲久違的喜悅。他快步下了望樓,來到了寨門邊,正好迎上了顏良幾個人,當即拱手道:“高將軍,一別一年多,你可比以前看起來要成熟多了。”
來人正是高飛,他跟在顏良身後,一起下了馬,朝那穿著寬袍的漢子拱手道:“多謝州牧大人讚賞,沒想到我們會在這裡再次碰面。不知道州牧大人一切可曾安好?”
顏良打斷了插話道:“高將軍,劉大人,你們在此慢慢的聊,我顏某還有事情要做,就此告辭了!”
話音一落,顏良轉身上馬,調轉了馬頭,帶著部下便朝前方戰場趕了過去。
站在高飛對面的便是新上任的幽州牧劉虞,當年在京師的時候,和高飛相互認識,雖然不上有什麼交情,但是能夠再次遇到故人,也別有一番韻味。
劉虞見顏良走了,搖了搖頭,緩緩地對高飛道:“高將軍,請進營話吧?”
高飛見劉虞還是那樣的客套,一副不慌不慢的樣子,只是他此時可沒有劉虞這麼氣定神閒,他是來服難樓的。他朝著劉虞拱了一下手,朗聲道:“大人,前方戰事吃緊,士兵正在拼命攻城,而對方也毫不示弱,這個節骨眼上,下官倒是沒有什麼雅興和大人敘舊了。下官此來,是為了平定烏桓人的叛亂,所以請大人見諒。”
劉虞笑道:“無妨,高將軍能以國家大義為先,老夫也是十分欽佩。只是現在左將軍顏良和右將軍文丑正在攻打城池,我與他們的意見相左,加上他們二人所帶領的兵馬都是北軍精銳,皆不聽我號令,老夫也插不上嘴,也只能袖手旁觀了。”
高飛沒有猜錯,那個“右將軍文”,確實是文丑。不用,顏良、文丑也是一心跟著袁紹跑的,如今袁紹成了太尉,大肆提拔心腹,顏良、文丑能夠當上左、右將軍也是情理之中。他的耳邊還響著雙方士兵的嘶吼,以及兵器碰撞、戰鼓隆隆的聲音,他回頭看了一眼激戰的雙方,一個接一個計程車兵倒了下去,不管是漢軍還是烏桓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傷。
再次回過頭時,高飛朝劉虞拱手道:“大人,薊城是州牧的治所,如果雙方這樣硬拼下去,這仗要打到何年何月?與其這樣讓士兵白白的犧牲,倒不如暫且休兵,採取懷柔政策對烏桓人進行安撫。大人在烏桓人心中素有信義,恐怕這也是朝廷派遣大人擔任幽州牧的原因吧,既然如此,大人就應該起到幽州牧的作用,招撫烏桓人,就此平定這次叛亂。實不相瞞,下官也正是為了勸降難樓而來。”
劉虞聽了高飛的話語,覺得高飛的想法和他的基本一致,他當即道:“你的不錯,這也是我一直想要做的。我主張招撫這些烏桓人,讓他們重新投漢,這樣一來,叛亂就可以不用流血而平定了。可是顏良、文丑二人不聽從我的號令,執意要攻城,我也沒辦法。”
高飛道:“大人是幽州牧,這裡又是幽州,既然顏良、文丑已經成功護送大人抵達了幽州,就應該算是完成任務了,平亂一事,大人完全可以依仗我們幽州的兵馬。下官建議,大人立刻以幽州牧的名義敕令顏良、文丑退兵,至於平叛一事,全部交給下官處理即可。下官這次帶來了三萬精銳的騎兵,而且還收服了挑起這次叛亂的始作俑者丘力居,只要丘力居去勸降難樓,加上城外駐紮的這麼多兵馬,我想難樓一定會仔細的掂量掂量的。並且大人在烏桓人中頗有信義,難樓一定會投降的。”
劉虞以前就做過幽州刺史,在胡漢民眾中素有威信,這一點是人盡皆知的。他聽完高飛的話後,當即點了點頭,對身後的一個漢子道:“鮮于輔,你速速去前方轉告顏良、文丑,就我讓他們退兵,如果不退兵的話,我定當上疏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