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畢竟也還是政治家,要知道對於政客來說,良心和學術本身就是用來出賣的,利益才是真正決定判斷的準繩。
不過言論歸言論、立場歸立場,就現在的形勢來看,馬上與漢軍翻臉絕對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就軍事上看,雖然南周的將軍們一貫比較自負,但到底還是沒有那個膽敢拍胸脯保證能打敗漢軍,自林風大敗葛爾丹之後,漢軍的“騎射”名聲就天下皆知,連女真和蒙古都被漢軍閹了,很難想象還有誰能在戰場上討到什麼便宜;而就經濟來看,南周治下的各大行省都在之前的戰爭中受到了極大的破壞,目前財政緊張,連安撫流民、勸農開荒都夠嗆,而唯一的招牌商品茶葉貿易也被漢軍的晉徽商會壟斷,雖然之前南周也不是沒想過自行組織商業活動,但在臺灣艦隊、偽清殘餘勢力的壓迫下,幾乎沒有收到任何成效。所以這件事情在讓南周朝野舉棋不定,而更為可怕的是,這件本來是很正當的國家大政很快演變成夏國相和馬寶派別攻訐的導火索,到了後來,隨著辯論和爭鬥的擴大,這件事情本身似乎已經不太重要了,完全成了兩派相毆的靶子。
象皮球一樣被踢了幾個回合之後,可憐巴巴的大漢使者只好回到北京,隨同他回來的只有一紙半詔書半私人信箋的外交檔案,不可否認,江南地區確實是生產文人的地方,這封信箋就寫得非常之有最準,辭藻優美、平仄公正而且篇幅很長,圍繞著漢王以及漢王妃、小王子和睦美滿的家庭生活進行了熱烈歌頌和讚歎,對於林漢帝國和南周皇朝淵源流暢的友誼進行的極大地祝福,此外就是一些模糊不清的感嘆,真可謂八股典範,不過唯一可惜的別人讀了之後根本不知道寫文章的人到底是個什麼意思。
不過這種小小的伎倆當然不可能難道大漢宰相李光地大人,這封半公文半信箋的東西立即被大漢朝禮部存檔,並且抄送各部,進行一番刪減加工之後,在許多場合公示給前來祝賀的使者閱讀,按照李光地大人的官方解釋,這封口吻親切的“國書”是南周皇帝陛下承認大漢王朝改元建號的合法性,並且表達了林漢朝廷與南周朝“翁婿一體”的親密關係,所以說這封國書與諸位諸侯使者一樣,表達了全體中國人民對林漢帝國的承認和祝賀。
外交上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漢軍上下人人皆知,漢王登基稱帝的日子已經不遠了,而如果一旦林風登基為帝,那絕對不可能象史書裡的那種窩囊廢那樣關起門來稱老大,按照林漢軍事集團此刻的軍力和國力,如果林風一旦稱帝,那就至少要讓東蒙古科爾沁以及河南楊起隆、山東趙申橋臣服,將整個黃河以北納入大漢帝國的直接統治之下。
這是一件複雜而難以測度的事情,雖然楊起隆的農民起義軍一向與漢軍關係良好,但這並不意味他會臣服林風,乖乖的當一個大臣,之前楊起隆從來就沒有掩飾過自己的野心,而且公開打出的就是“大明皇太子復國”的旗號,可以想象,現在林風稱王應該就是他所能夠承受的底線了,若是稱帝的話,恐怕大有可能會舉兵相向;此外,東蒙古科爾沁也與帝國鹹淡不清,時好時壞,眼下準葛爾葛爾丹未滅,雙方還暫時不會展開大規模戰爭,但這也僅僅只是暫時,現在稍有政治頭腦的人都能看到,大漢與東蒙古科爾沁遲早一戰,而且相對於其他戰事來所,還是最為殘酷的、不死不休的種族戰爭。
鑑於如此,林風現在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軍事上,現在大漢朝廷之內大大小小的民政瑣事幾為李光地一人決斷,除了象夏收、科舉、賑濟、河工之類大政之外,其他摺子林風根本看都不看,完全委以李光地的宰相內閣。現在夏收剛剛結束,總參謀部就立即開始著手進行軍隊的整編和擴軍。
去年在山西的戰爭之中,漢軍精銳主力傷亡慘重,尤以破虜將軍馬英部、寇北將軍趙良棟部和羽林將軍瑞克部為最,其中最慘重者馬英部隊的傷亡甚至超過了二分之一,因為馬英下令屠盡降虜的關係,葛爾丹的怯薛軍在定襄一帶困獸猶鬥,負責追殲的騎六軍歷一晝夜苦戰,終於在近衛騎二軍的增援下將所部一萬一千餘人全部斬首,這個輝煌戰果的背後,就是馬英的騎六軍死傷一半以上,失去了大批有經驗的軍官和老兵。
所以林風回軍之後,這些傷亡慘重的部隊立即被拉回駐地修整,馬英將軍幾乎沒有在北京停留,騎兵軍徑直繞北京撤回遼東,在本地徵發遼民和其他部族計程車兵入伍,補充戰爭損耗的軍力,除此之外,在山西俘獲的一萬數千俘虜兵也被分拆遣散,編組到個支軍隊中去,不過血戰之後,這些俘虜兵大多對漢軍大有敵意,未經過長時間感化洗腦,自然不能放心使用。
在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