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土歸流戰爭的前期準備工作。
隨著嚴冬的逝去,官道交通逐漸趨於平整,大批部隊修整完畢,陸陸續續北上增援,補充到甘陝都督府和蒙古都督府的戰旗之下,漢帝國兩個戰區的實力得到了急劇地膨脹,甘陝都督府轄下由兩個軍的小兵團建制一躍成為擁有整整七個野戰軍的重兵集團,總兵力達十五萬;蒙古都督府所部則由三個軍增為六個軍,加上察哈爾、鄂爾多斯等蒙古各部落僕從軍,總兵力竟高達近二十餘萬。
漢蒙戰爭的主動權瞬間易手。
就在不久之前的一六八九年,林漢帝國需要進行統一戰爭的緣故,戰略方針被制定為:北守南攻。顧名思義,即:帝國主要的攻擊力量和重兵集團集結在河南、安徽、蘇北、鄂北等南線戰場,傾國南下,爭取在短時間之內,以泰山壓頂之勢,一舉擊破所有軍閥勢力和其他地方割據政權,完成民族統一大業。
因此,在北方長達數千裡的邊疆上,林漢帝國總參謀部從甘肅到奴爾幹設立了兩道防線,第一線設定兩個兵團,其中西北趙良棟所部四萬人駐防甘陝,修建碉堡、工事、驛站和烽火臺,以定點據點防禦為主,進行保守地內線防禦;而趙廣元所部三個軍分別是騎兵第一軍、王進寶的騎兵第十軍、和王吉貞的騎兵暫編第十四軍,這個集團就是大漢帝國騎兵力量最為雄厚的機動兵團,擁有超過三萬五千人的精銳鐵騎,幾乎全部駐防在長城之外,他們得到的作戰訓令就是:若戰端一開,即先發制人,率先對東蒙古科爾沁聯盟發起驅逐性攻擊,以達到延緩蒙古軍攻擊速度、掩護後方防禦部隊集結的目的。
除此之外,第二道防線就是山西、直隸、河北、河南地方駐軍了,這道防線以皇帝陛下直轄的近衛軍系統為主力,按照最保守、最不利、最具災難性的判斷,如果第一道防線陷入苦戰,不能阻擋東西蒙古的鐵蹄,那麼這支裝備最好、薪餉最豐厚的皇帝親兵就得擔負起堅決防禦、等待勤王軍彙集後決戰的任務。
當然,到了這裡就沒有必要設定第三道防線了,如果連皇帝御駕親征的近衛軍都被打敗了,北中國的命運自然也就毫無懸念,林漢帝國也就沒什麼存在的意義了。
實際上,不論是葛爾丹和布林亞格瑪,恐怕都沒有力量做到這一點。
面對漢帝國政府軍的防禦體系,東、西蒙古的表現迥然不同。
###################慶祝北京奧運成功開幕~~~~
第九章是本書最後一章了,篇幅大概在三十節之內。
第九章大國的崛起
第四節
其實蒙古人並非是不知道漢帝國長城防線的空虛,但在長達一年半的時間之內,卻因為種種原因,不論是東蒙古科爾沁聯盟,還是準葛爾汗國,都沒有能夠對漢帝國北方發動大規模進攻。
據軍械糧秣統計衙門發回的報告,在草原雙方勢力之中,相對而言,科爾沁的問題要比準葛爾嚴峻得多。
這是一件令漢族知識分子萬分疑惑的事情。就個人評價上來看,科爾沁王布林亞格瑪比之葛爾丹,可能更像符合中國人心目中的“梟雄”形象,他和草原上大多數蒙古大漢不同,他陰險狡詐,他詭異多智,他並非一貫崇尚暴力,就行事方法來講,在統一東蒙古的過程之中,更多的時候,是寧願選擇用政治手段而不是軍事手段。
科爾沁的崛起過程和準葛爾大不一樣,葛爾丹汗統一西蒙古的過程中充滿了戰爭和殺戮,他所使用的方法和千多來草原大漠上所以英雄的方法如出一轍:號令蒙古,誰不服從,立即發動雷霆萬鈞的軍事打擊;而布林亞格瑪則是多出陰謀,就像他當初對付保日龍梅的父親、土謝圖臺吉烏門圖熱一樣,利誘、拉攏、脅迫、和親等等,是他最常用的手段。
在蒙古人的價值觀念之中,這種方法是令人不齒的,他們嚮往崇拜的那種英雄豪傑,是無分正義河邪惡的,就是葛爾丹那種擁有強大軍事力量的人物,所以私下裡使用種種陰謀和手段和布林亞格瑪,始終沒有得到東蒙古廣大蒙古各部落的真正臣服。
這正是“準格爾汗國”和“科爾沁聯盟”的區別,兩者同為草原上的政權,而準格爾則號稱汗國,沿襲蒙元各種政治制度,發號施令威風凜凜,而布林亞格瑪卻只能委委屈屈地自稱:“蒙古諸部推舉出來的頭羊。”
其實,本來布林亞格瑪是很有機會扭轉這一局面的,最好的機會就是在葛爾丹慘敗忻州的那一年,那時他剛剛召開那達慕大會,脅迫眾蒙古推舉他為科爾沁汗,威望如日中天,按照草原上的規矩,他就差最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