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著,趙德昭揚起案前的紅色宣紙,那候在一旁的彭雁則是雙手小心接過,下了石階,送到楊璟手中。
與彭雁頷首致謝,楊璟開啟橫幅般的宣紙,這進士名冊,楊璟也是第一次看,上面字跡端正的寫著中榜之人的姓氏籍貫,掃了一眼,約莫有三十多人,與他在市集聽來相同。
仔細看去,果然,莫說前十甲,就連二十名之內,也無一個南人,直到二十一名,才出現了馬亮的名字。
至於楊璟有些關心的寇準,也在三甲之外,位居第七。而前三甲,竟是他聞所未聞。
要知道,憑藉著楊璟在士林的威望,倘若他都沒有聽聞過奪魁之人,要麼是這些人委實過於低調,不喜出風頭;要麼就正如馬亮所說,恩科有人在暗箱操作。
這名冊果然有些問題。
眉頭慢慢擰緊,楊璟暗地裡想著該怎番與趙德昭開口,要說著名冊趙德昭不知情,他無論如何也不會相信。
歷年來,科舉前十甲都是有帝王欽點,而這恩科是趙德昭登為了彰顯仁義與培植心腹所用,必定是親力親為,否則也不會錄取這番多的進士。
要知道,唐朝盛世之時,一科進士也不過上二十人左右,趙匡胤與趙光義在位,一科只有十餘人。
看來趙德昭是用人心切,怕是這三十多人中多數人是由他所定。
在楊璟思量之間,趙德昭發現了他的異常之舉,收了笑意,開口出聲問道,“延風,可是有何不妥?”
“臣不敢,臣只是見恩科取士三十餘人,說明我大宋人才濟濟,臣是為官家高興。”
“哦?”
趙德昭再度嘴角帶笑,很顯然,楊璟這句奉承讓他很是舒坦。
“只是”
聽得這句轉折,趙德昭下意識的開口接道,“只是什麼,延風你有話但說無妨。”
“臣覺得不知是不是巧合,這進士之中,大抵是北方人氏,因而臣心裡有些疑惑。”
“哈哈,原來延風是在為這個不解,這大可不必,北地受我中原影響較早,所以民智已開,教化也蔚然成風,而南人地處偏野,蠻夷之多,民愚不堪,二者自然是不可相提並論,就連先帝也曾說過,南人不得坐吾此堂。”
趙德昭還是繼承了趙匡胤的觀點。如此下去,南北之爭愈演愈烈,可是大宋所悲哀之事。
“先帝之言,臣也曾耳聞,南蠻之地,人性多糟,先帝以此言誡示官家,實乃是怕南人入朝,以壞我大宋社稷,這份良苦用心,委實不易。”
見趙德昭點頭,楊璟明白至少他這句話沒有讓對方牴觸,於是又接著道,“如今官家登基,欲開我大宋盛世,理當更應取賢士而清朝政,開恩科,乃是我朝幸事,亦是讀書人之幸事,可是臣眼下卻有一擔憂之事。”
楊璟正說到了趙德昭的心坎裡去了,可突然這話鋒陡轉,頓時讓後者心中一驚,“有何擔憂,延風你快快道來。”
“官家勤朝政,納賢才,皆是為民,可是一代明君之所為。清明盛世,君無不是廣愛天下人,視百姓為己出,既是如此,又怎能分南北,寵一方之人,而寒一處之心?”
此時,趙德昭自然是聽出了楊璟所指何意,“延風,你是說朕不該偏袒北人?”
“臣不敢。”
楊璟行了一禮,“官家,南人無知,也有能人胸懷曠世之才,聖人曾有言,授業當有教無類,此言,可謂是不朽之真言,受萬人景仰,得千年流傳。臣以為,官家取士亦當如此,有取無類,但凡有真才學識者,皆為我大宋所用,如此,我朝必定長盛不衰,千秋萬代。”
道完這些,楊璟不再開口,他雖然答應了南方的那些士子,可是能做得,也都做了,畢竟,這江山姓趙,最後的定奪還在趙德昭之處。
此刻,趙德昭臉上陰晴不定,那立在一邊的彭雁更是臉色嚇得慘白,他怎麼也沒想到,楊璟進宮是為了讓官家打破先帝立下的規矩。
許久,趙德昭開口道,“若是那番,朕眼下當如何為之?”
皇榜一出,自然是不好改動,所以,趙德昭即便想要改變,也不知該如何為之。
“官家聖明,皇榜只是道出一個進士名冊,而狀元等頭銜還是得殿試才能確定,還望官家能宣這些中榜之人全都上殿,待殿試時,一視同仁待之,如此,定能得可用之才。清查禮部,若是有徇私舞弊,便予以懲罰,若是沒有,也算是給讀書人一個交代。”
清查禮部,乃是給趙德昭尋一個待罪羔羊。
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