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冷靜堅定,他氣定神閒的表情讓人以為他的口袋裡裝著這個世界所有的錢。而實際上,他確實把全世界的錢裝到了他的口袋裡;他的名字叫詹姆斯·馮·羅斯柴爾德那麼,《猶太法典》進一步的要求是什麼?”“猶太銀行家說:‘上帝給了我對財富的忠誠以及對富有的理解,它是社會的權杖。’”阿爾弗雷德·德·維尼1837年寫道:“現在,一個猶太人凌駕於教皇和基督徒之上。他為國王們提供‘薪酬’,用錢購買國家。”
實際上,羅斯柴爾德家族自身對於接近教皇持有懷疑態度。起先,詹姆斯傾向於讓兩家英國銀行:威爾遜公司和賴特公司領頭,他是出於兩個原因:
第一,我們是猶太人,如果這個教皇是個邪惡的人,他將對自己說,可以拒絕付錢給猶太人以獲得一張通往天堂的門票;第二,我認為教皇的財政狀況是很糟糕的,與西班牙的情況類似,但如果他們決定不支付利息的話,那麼我們就不會直接介入貸款行動。
同時,他和列昂內爾又擔心被英國銀行發現很容易就能賣掉他們的債券份額,因為“他們能夠讓他們的天主教朋友購買他們的份額”,而羅斯柴爾德家族的“關係網差異很大,而且不具備教皇朋友們的信心;要麼不接這筆貸款,要麼被迫投入我們自己的錢”。這也解釋了羅斯柴爾德家族提議分三期提供貸款的部分原因,而且第一批發出後,他們保留撤回的權利。另一方面,穩定教皇國財政至少能夠提供短期的外交利益,因為(佩裡埃、波佐和奧波尼全都同意)“教皇,如果他需要錢而且得到了滿足,那麼他將能保證和平將持續下去”。此外,公眾對於貸款的需求遠遠超出了詹姆斯的預期,他連忙重新訂立了合作條件,置威爾遜公司以及賴特公司於不利境地,兩家公司發現自己相當於被趕出局。債券以70點的價格發行,很快升到79點,被認為是一次“最棒的小生意”,列昂內爾如釋重負地報告說。儘管1832年2月再次出現的###使得價格出現了輕微下挫,但到了夏季,價格衝到了83點;到1835年,只差一點點就達到了面值。
乍看起來,這其中包含了某種自相矛盾的東西,海涅也指出了羅斯柴爾德家族對於革命模稜兩可的態度:他們既給革命的國度,如比利時提供貸款;同時又給保守的教皇國提供資金。仔細分析,其基本原理是一樣:羅斯柴爾德家族向新國家提供資金,只要它們得到了5個大國的支援。正式或非正式的擔保讓貸款有了吸引力,無論它們是提供給獨立的比利時還是給膚淺變革的教皇國。在這個意義上,他們只是運用了19世紀20年代便實行的政策,當時的人們將他們錯誤地解讀為神聖同盟的銀行家。他們支援比利時也有先例,那便是提供給希臘的貸款。早在1830年2月,當時薩克森…科堡的利奧波德被當成了新王國(比利時)的國王人選,詹姆斯敦促內森:
拜訪一下你的科堡朋友,那裡有希臘的生意可做。英國已經同意,如果科堡準備好接受(王冠),那麼他們將擔保每個月向比利時提供等額貸款,就與法國以及俄羅斯一樣;他也正在與他們談判,爭取讓英國與法國、俄羅斯一起提供擔保。
這有點言之過早。直到1832年5月,幾國才簽訂一項條約,為一筆提供給新國王的貸款提供擔保,而且新國王來自巴伐利亞,而不是來自科堡(更不是路德維希·博恩所預測的荷蘭王子)。但是羅斯柴爾德仍然決定負責處理這筆貸款,並且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贏得了對巴伐利亞銀行家戴希塔爾以及西班牙銀行家阿瓜多的競爭。希臘自身可能“沒有價值”,但法國、英國和俄羅斯提供擔保的6000萬法郎貸款看起來是板上釘釘的事。這種感覺也是相互的。奧波尼道出了所有外交官的心聲,他說:“羅斯柴爾德先生,如果沒有你的參與,這筆各國都感興趣的鉅額貸款將無法籌集。”形成對比的是,對各國難以達成一致意見的地方——比如葡萄牙,1830~1834年多姆·佩德羅從巴西迴歸並且成功地奪取了他兄弟多姆·米格爾的王位——羅斯柴爾德家族則敬而遠之。
在一個多極的世界裡,5個利益截然不同的大國尋求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國際危機;羅斯柴爾德家族在確保和平方面所做的事,與他們兜售和平相比要少得多,因為他們的實力比人們認為的要有限得多。
羅斯柴爾德家族第二部 金融統治者 第二章 世界的銀行家(1)
羅斯柴爾德家族是現代銀行業的奇蹟我們看到,經過2000年的迫害,猶太人的後代凌駕於國王之上,地位高過了帝王,他們將整個歐洲大陸攥在了自己的手裡。羅斯柴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