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更值得注意的,也是郭德宏沒有提到的很重要的一點,其實是中國小地主所具有的革命性問題。換言之,中國的小地主(包括許多富農)因為多半力農致富,又有些文化,容易接受新思想,對來自軍閥官僚政治和帝國主義的壓迫相當敏感,因而往往會同情革命,甚至參加革命。自己革命成功,轉而把同樣可能革命,甚至是已經投身革命的眾多小地主一棍子打死,在這一點上,很難認為是適當的作法。
有關小地主革命性的問題,**有過相當深入的調查和說明。他在調查江西尋烏的情況時,就發現:因為小地主佔著絕對大多數,政治上卻受中地主階層的統治,“在經濟上受資本主義侵蝕和政府機關(大中地主的)壓榨(派款)”,因而他們“接受新文化比哪一個階級(都)要快要普及”,“他們革命的要求在初期革命運動中也表現得很迫切,革命的活動亦很猛進”。因此他們中的激進者不少都成了**。“如死去了的鬥爭領導者潘麗(**縣委書記)、劉維爐(三二五暴動時革委會主席)、劉維鍔(**區委委員)等,現在的鬥爭領導者古柏(**縣委書記)、鍾錫?(紅軍營長)、黃餘貴(**區委書記)等等,以及沒有參加合作社後頭參加革命的,如梅汝黃(紅軍大隊政治委員)等,都是這個階層裡頭的人。”'175
實際上,早期的**黨組織,包括蘇維埃革命時期的**黨政軍組織當中,出身或成份是地主、富農者投身革命的人相當多。陳耀煌對鄂豫皖**組織及蘇區的研究,對此已有說明。'176另以贛西南根據地為例,瑞金早期的黨員曾經“百分之八十是地主富農”,“上猶黨員八十多人,地主富農佔三十多人”。'177因而1930年反富農鬥爭開始後,被“開除的地主富農有一千餘人”。'178大批開除一年後,黨員幹部當中仍有數十名地主和富農成份者。'179也正是當年採取大批開除地主富農成份的黨員出黨的做法,促成了富田事變,造成了數以萬計地方黨員幹部和紅軍指戰員慘死的歷史悲劇。而事實上,正如戴向青所云,贛西南**黨組織和根據地,早期恰恰就是當地富有家庭的子弟利用他們在地方上的資源艱辛創立起來的,他們並非是不革命或反革命的。'180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1940年代後半期,因為痛恨國民黨的**統治,在國民黨統治區內許多官僚、將領和地主、富農家庭出身,包括不少將領和較富有的地方人士,投身到**組織的地下活動,乃至於武裝鬥爭之中,幫助**奪取和接管南方各省市,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這樣的例子更是舉不勝舉了。然而,因為建國後在階級問題上採取了“一刀切”的政策,南方各省的地下黨組織及其所領導的外圍組織和武裝部隊,幾乎統統因其階級成份“嚴重不純”,而長期受到懷疑。不少人還因此被打成“地主惡霸集團”或其他名目的“反革命組織”,遭遇開除黨籍、判刑入獄,甚至是被殺的命運。。。。
四川大調糧,在三年自然災害
在**總結經驗和教訓的“七千人大會”上,他聲淚俱下,檢討還是不被透過,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為他說了話,他才獲得大多數人的諒解;在省委書記會議上,他含淚傳達中央決定,卻不折不扣地執行了中央的調糧指示。
毫無疑問,他得到了中國人民的讚揚,卻失去了四川人民的信任。三年饑荒,四川外調糧食147億斤,確保了京、津、滬乃至全國許多地方糧食的供應,四川人民卻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生的權利被剝奪,活的資本被耗盡。
他就是李井泉。
李井泉,江西臨川人,一生追隨革命,戎馬半生:17歲投筆從戎參加革命,積極響應南昌起義;長征途中,先後在紅一、四、二方面軍擔任重要職務;抗日戰爭中,開赴內蒙古大青山,書寫抗戰奇蹟;解放戰爭中,領導晉綏軍民積極建設根據地,作出巨大貢獻。
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四川的解放備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注。**七屆二中全會上,毛ZD提出要李井泉協同賀龍參加解放西南的作戰。1949年冬,賀龍、李井泉率第十八兵團與劉、鄧大軍相配合,順利解放了四川,完成了對西南地區的解放。從此,李井泉便與四川結下了不解之緣。這緣分,悲喜交加,多了幾分無奈,多了幾分歷史沉重。
四川初定,省委書記李井泉加強領導班子搞建設,興修水利、狠抓農業促發展,關注少數民族保穩定,各項工作很得民心。四川人民看在眼中,明在心裡,堅信這樣一位從革命中一路走來的風雲人物是有全心全意為四川人民服務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