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目的不盡然,特別是袁世凱、楊度等人宣稱,在袁世凱徵求意見的時候,蔡鍔等人堅決支援袁世凱稱帝,但是在背地方卻逃出北京,武裝討伐。
另外,一些人也認為,蔡鍔為梁啟超弟子,梁啟超目的路人皆知,認為北洋軍掌控華北等地,而中國國民黨在華南地區根深蒂固,但是梁啟超與湯化龍等人的中國進步黨確沒有任何地方實力,故鼓勵蔡鍔起兵討袁,佔據雲貴川,進而兵進湖北,如三國劉備故,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之勢。
這些史學家論述,東方也有涉獵,但無論如何,蔡鍔為四萬萬人爭人格之舉,為人佩服,因此,無論如何,護國之戰,還是需要蔡鍔將軍發起,楊興不過景從而已。
張瀾看後大喜道:“徵東啊,想不到你竟然未雨綢繚,在此前竟然已經有算計。”
楊興笑道:“袁世凱倒行逆施,不但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而且妄想稱帝,如此與滿清何異,到時舉兵討袁時,還望先生多多擔待。”
當下,大家圍在密室裡面的軍事地圖,商討著可能的局勢。
隨著袁世凱稱帝步伐越來越近,革命黨人也逐漸雲集重慶,。。。
第94章 袁世凱稱帝
而在這時,在北方,擁戴袁世凱為皇帝的鬧劇也在一幕幕上演。
1915年12月7日,北京及各省投票推戴一律告竣,上報參政院,並推定參政院為國民代表大會總代表。
12月11日上午9時,舉行解決國體總開票。各省國民代表共1993人,贊成君主立憲票正好1993張,沒有一票反對,也沒有一張廢票。各省的推戴書上一致寫著:“恭戴今大總統袁世凱為中華帝國皇帝,並以國家最上完全主權奉之於皇帝,承天建極,傳之萬世。”
當場楊度和孫毓筠提議說:“本院前由各省委託為總代表,尤應以總代表名義恭上推戴書。”秘書長拿出準備好的推戴書當眾朗讀,要求袁世凱“俯順輿情,登大寶而司牧群生,履至尊而經綸**”。參政全體起立,一致透過。11點半,在歡呼聲中散會。
當天中午,袁世凱接到推戴書,立即發回,並申令“另行推戴”。
他首先表示:“查約法內載民國之主權,本於國民之全體,既經國民代表大會全體表決,改用君主立憲,本大總統自無討論之餘地。”“惟推戴一舉,無任惶駭。本大總統從政垂三十年,上無裨於國計,下無濟於生民,追懷故君,已多慚疚,今若驟躋大位,於心何安?此於道德不能無慚者也。制治保邦,首重大信。民國初建,本大總統曾向參議院宣誓,願竭力發揚共和,今若帝制自為,則是背棄誓詞,此於信譽無可自解者也望國民代表大會總代表等熟籌審慮,另行推戴,以固國基。”
下午5點,參政院再次開會,孫毓筠等提議說,此事既屬全國一致,元首亦未便過拂輿情,理應由本院以總代表名義呈遞第二次推戴書。眾贊成。
秘書廳僅用15分鐘就擬成2600餘字長文,參政院繼續開會,眾人對推戴書均無異議,乃於當晚進呈給袁。在這個推戴書裡,稱頌袁有經武、匡國、開化、靖難、定亂、交鄰等六大“功烈”。文中說:“前此之宣誓,有發揚共和之願言,此特民國元首循例之詞,僅屬當時就職儀文之一。當日之誓詞根於元首之地位,而元首之地位,根於民國之國體。國體實定於國民之意向,元首當視乎民意為從違。民意共和,則誓詞隨國體而有效;民意君憲,則誓詞亦隨國體力變遷。今日者,國民厭棄共和,趨向君憲,則是民意已改,國體已變,民國元首之地位已不復儲存,民國元首之誓詞當然消滅。凡此皆國民之所自為,固於皇帝渺不相涉者也。”固請袁世凱稱帝。
12日一早,袁世凱申令說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予之愛國,詎在人後?但億兆推戴,責任重大,應如何厚利民生,應如何振興國勢,應如何重新整理政治,躋進文明,種種措置,豈於薄德鮮能所克負荷!前次掬誠陳述,本非故為謙讓,實因惴惕文縈,有不能自己者也。乃國民責備愈嚴,期望愈切,竟使子無以自解,並無可諉避。”為了“救國救民”,只好當皇帝了。
(這麼看來,袁世凱稱帝,當然是他要負主要責任,但是其他的,當時參議院,各省督軍,難道不應該負責任嘛?
舉國一致擁戴,明言反對者,就僅僅孫文等流亡在海外國民黨人。
暗中反對,就僅僅段祺瑞、馮國璋、梁啟超等北洋勢力。
如此環境,即使是一個穿越人士,也難以把持得住啊。所以,梁啟超等人行為十分可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