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其它小官小吏甚至無辜百姓被捕殺獵殺者,更無法統計。其後數月聯軍更四出竄擾數十次。(以德軍為主,法、意軍次之,英、美軍未多動。俄軍在直隸亦未動;在東北則攻佔未停。日軍在直隸未動,在南方則圖竊據廈門。俱見下節。)華北州縣騷然。
德軍四出,也提供傳教士發財良機。這就是所謂「保護費」或「保險費」了。他們四出由口頭或書面向鄉鎮勒索,出資者可保證不受洋兵騷擾。為著妻孥的安全,為著生命財產的保障,偷生於白色恐怖之下,戰慄華民,誰敢不罄其所有?!
以上都是鐵案如山的事實。筆者信手拈來若干節,只是冰山之一角耳。然縱是一鱗半爪,亦可聊概其餘。筆者試選一二之目的,只是想說明,歷史裡面的悲劇與善惡,都不是絕對的。一個手掌打不響,兩方面各有善惡。拳亂時代我們大清王朝內的貪官汙吏,昏聵胡塗,和義和團的畫符唸咒,其劣跡固罄竹難書。但是侵凌我們的東西帝國主義,也萬般混帳;不特他們的軍閥政客毒販奸商,罪無可逭;連他們專程來華勸人為善的上帝使徒 ,亦不無可議。如此則堅持「帝國主義不存在論」的中西學者,又從何說起呢?。
歷史就是歷史,故筆者直書之。知我罪我,則由讀者公斷之也。
瓜分中國事小,瓜分英國市場事大
可是就當大清帝國首都淪陷,列強串謀,瓜分就在旦夕之際,所幸美國立場堅定,極力淡化此一國際戰爭。把它說成「拳匪叛變」(boxer rebellion)。洋兵來華,只是助剿拳匪,而保全了大清帝國的「領土完整、主權獨立」,對各國只賠點銀子了事。
美國何以心血來潮,搞起「門戶開放」這宗新花樣來呢?那就說來話長了。須知「門戶開放」這個東西原是英國貨。只是英國賣起來有些尷尬;乃假手美國推銷,而坐收其利。美國認為有利可圖乃大推特推。結果變成個燙手山芋,欲丟不能,致使若干美國外交史家竟把它看為「鑄成大錯」(a reat blunder,見 Samuel Flagg Bemis 著《美國外交史》第二十七章)。
英國為什麼要搞個門戶開放呢,本篇不能撈過了界來大談外交史。因此只想以最簡短的辭句,略事交代:在「鴉片戰爭」(一八三九~一八四二)時代,英國對中國的企圖是要把大清帝國造成「第二印度」。可是為時已晚。在「英法聯軍」(一八五八~一八六〇)時,英國所搞的是政治與列強合作,經濟則大英獨佔。這一點英國搞得十分成功。從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一八九四~一八九五)直至「八國聯軍」前夕(一八九九~一九〇〇),中國內河、沿海和對外航運的百分之九十及中國進出口貿易百分之七十都操縱在英商之手;而商品價值中百分之六十以上,又系英商經營和運載的鴉片毒品。
這種「毒品貿易」(drug trade)可能是世界經濟史上利潤最厚的貿易了。今日還是如此。「鴉片」是一種「黑色黃金」(烏金),只要有貨,不怕沒買主。吸毒者縱傾家蕩產、鬻妻賣子、盜竊殺人都是要全力蒐購的。癮君子不可一日無此君也。庚子之前,中國對外開放貿易者共有三十五個港口之多。幾乎無一港口不是以英商為主;也無一埠非煙毒瀰漫之區也。鴉片一項已足說明一切。其它商品,就不必多提了。
可是這種以英商獨大的中國進出口貿易,到一八九七年就受到嚴重挑戰了。前此一篇已言之,自德人佔了膠澳,俄人佔了旅大,法人佔了廣州灣,英人自己也補佔了九龍與威海衛,與這些港口鄰接的中國腹地,漸次就淪為列強的「勢力範圍」(spheres of in fluence)。在這些「範圍」之內,各列強始則強迫中國不許在各該範圍內,讓第三國插手租借土地或築路開礦。次一步則各「範圍」就要逐漸被各列強劃為「保護地」(protec torate)。第三步則各列強就要各自建立其海關體制、關稅稅率和行政系統。如此一來,大清帝國就變成鄂圖曼帝國和波蘭第二。要被列強正式「瓜分」(partition)了。「瓜分中國」(cutting the Chinese melon)幾乎已成定局。
這一瓜分形勢大致說來是:俄佔滿蒙新疆。德國以山東為中心,南向至吳淞口,北到秦皇島,西及西安和宜昌。法則囊括滇桂川黔四省和粵西。日則獨佔福建包括廈門。英國如參加瓜分,則可侵佔長江流域、粵東地區和西藏。
這一瓜分局勢之迅速形成,作為倒黴的「炎黃子孫」不必談了;讀者試思,您如果是英國首相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