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寺卿,漢族,反宣戰,主剿義和團,被殺)
徐用儀(兵部尚書,漢族,反戰,主剿,被殺)
許景澄(原駐俄德等國公使,反戰,主剿,被殺)
※參閱郭廷以著《近代中國史事日誌》附表,暨《清史》諸臣本傳。
五、南北洋大臣暨南北主要督撫將軍
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裕祿(滿族,親貴出身,少年得志,晚年觀望承旨,對義和團先主剿,後主撫,兵敗自殺)
山西巡撫毓賢(旗藉,撫團,滅洋,仇教,不通外情,兵敗伏誅)
陝西巡撫端方(滿族,西狩期間,護駕有功)
黑龍江將軍壽山(滿族,抗俄兵敗自戮)
盛京將軍增祺(滿族,駐奉天,即今瀋陽,曾招安張作霖)
山東巡撫袁世凱(漢族,力剿義和團,驅拳民自魯入直)
兩江總督南洋大臣劉坤一(漢族,駐南京,力主剿滅義和團,反宣戰,與列強簽約,東南互保)
湖廣總督張之洞(漢族,駐武昌,剿團,反戰,東南互保)
兩廣總督李鴻章(漢族,駐廣州,力主先安內,後議和)
閩浙總督許應騤(漢族,駐福州,主東南互保)
安徽巡撫王之春(漢族,駐安慶,主東南互保)
浙江巡撫餘聯沅(署理,漢族,駐杭州,主東南互保)
江蘇巡撫松壽(滿族,駐蘇州,隨劉坤一主東南互保)
※參閱《清史?疆臣表》及
志在奪權的四人幫,另有暗盤的老太后
讀者如稍一瀏覽上列五表,立刻便可看出庚子年間清朝政治的特點所在:
第一便是那時中央地方、保守開明,北滿南漢,分治而不對立的政治形勢。
中央最高的決策與否決大權獨操於慈禧一人之手。她在朝中所掌握的生殺之權,遠超過後來的蔣中正和毛澤東。但是當時在她手掌中的光緒皇帝,其命運雖不如張少帥,但是他這個政治幽靈卻為在康梁影響之下的海外華僑、位高權重的南方漢族疆臣,和輦轂之下各國駐華公使同情甚或崇拜的物件。所以戊戌以後的光緒是慈禧的背上之芒、眼中之刺。她不把這個兒皇帝廢掉,她是食不甘味、睡不安枕的。因此「他(指光緒)要謀害我」這句話,在戊戌之後簡直變成她的口頭禪,而這個恐怖感也使她害了心理上的「偏執狂」(paranoia)。所以她那時在政治上的第一要務便是「廢立問題」。
清制只有皇太后可以「聽政」,而太皇太后則無此特權。所以她第一個廢立的物件原是以慶親王十四歲的長子載振來代替三十歲的光緒皇帝載湉。此一試探訊息一出,不但劉坤一等漢族督撫反對,滿族軍機大臣榮祿亦表示異議(慶王是榮的政敵),連慶王父子本人也不願伺候,而最重要的則是英國公使也公開表示不支援,終使此陰謀泡湯。
再經過一年的準備,西后退而求其次,就不搞廢立了。她選中了端郡王載漪的兒子溥儁,於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一九〇〇年一月二十四日)冊封為「大阿哥」(皇太子),以承繼穆宗皇帝(同治)。如各方阻力不大,她顯然還是要把光緒廢掉的。這一次她果然獲得滿族親貴(包括榮祿)的一致支援,漢族之中除上海少數紳商(如電報局總辦經元善)之外,各疆臣亦多沉默。但是美中不足的,則是如此「冊封皇太子」的大事,各國駐華公使卻拒不入賀。西太后此時最怕的不是康梁領導的海外華僑或漢族督撫,當然更不是革命黨領袖孫文。她所最怕的卻是列強的駐華公使。她認為只有他們才真有此力量來強迫她「歸政」,強迫她「退休」;乃至搞陰謀詭計,暗助光緒搞「苦撻打」(像譚嗣同所策畫的),把她幽禁,甚或把她砍頭。
在這一「偏執」心理的支配之下,老太后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便是如何解除這項最可怕的洋人(尤其是列強駐華公使),對她所構成的威脅。同樣的心理狀態,也促使她的行為走向另一極端(恕我試以行為科學來解釋歷史)——她開始相信只有與她有血緣近親關係的小圈圈,對她最為忠誠。只有生活在這一小圈圈之內,她才有安全感:她每晚才能睡得著覺,不致發生夢魘。
朋友,你說葉赫那拉老太太生了精神病了嗎?非也。那是所有孤單的獨裁者所共享的精神狀態!不信,你去分析一下蔣中正、毛澤東、金日成,甚至李光耀、李登輝諸領袖的「行為」,你就知道科學論證之不我欺也。至於理論所自出的西方領袖們大同小異的行為,就不必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