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記得李鴻章先生當年有一道奏摺,說那時的情形是幽燕雲擾而齊魯風澄,對山東社會秩序的平靜大加稱讚。正因為此,第二年李先生去世前夕上疏給朝廷,說環顧天下人物,無出總督大人之右者,建議總督大人繼他為直隸總督。李先生是慧眼識英雄,自他之後,清朝的天下實賴總督先生支撐。”
被眼前的這個來意不明的日本公使館的頭等參贊這麼恭維著,袁世凱聽了心裡很高興,嘴上卻謙虛地說。
“日參贊言重了。香帥德高望重,他才是國家的支柱。”
“當然,張之洞總督也是貴國的干城,只不過他年歲已大,又多病,現今又被困於湖北,心有餘而力不足,國家的重擔實際上都壓在總督大人您一人的身上。”
見火候已到,日置益便有意將話題引入已定的軌道。
“鄙人有幸於此時身於京城,現在不禁貴國的前途深為擔憂。”
聽著袁世凱取下口裡的雪茄,認真看著他。
“日參贊,你擔憂什麼?”
“我擔優貴國的禍亂能否平息。”
日置益望著袁世凱,他是奉內田康哉公使的命令來保定,日本對清國的政策已經發生根本性的改變,為了確保改變日本必須要做些事情,所以他才會來保定,這會他以十分誠懇的態度說。
“討論這件事,雖對貴國存些不敬,但出於朋友的立場,卻是我不能不談的。”
心下嘀咕著的袁世凱笑了下,盯視著這曾打過幾次交道的日置益。
“我這總督府裡,不忌諱什麼事,你就放心明說吧”
“總督大人不愧為真英雄”
日置益習慣地扶了扶眼鏡,
“從所皆知,自南方陳逆克陷江寧後,光復軍雖擁近60萬之大軍,卻未向七省之外圖進,有人言陳逆不過是今時之洪逆”
“都是些無知之徒罷了,陳逆雖未對七省外用兵,可在未動各地府縣時,派出數千官員充實府縣,架空其權,以達穩固後方之用,派學生軍官對諸省光復軍行以改編,光復軍諸部整編完成之時,亦是其大舉進攻之日”
說著的時候,袁世凱的眉頭皺成一團,密令北洋軍“慢慢走,等等瞧”,是為了向江寧示好,而江寧那位大帥的興動,卻又讓他變得猶豫不決,原本的依照商定,他應藉著朝廷割大連於日本為藉口,起兵舉事,可事到臨頭心裡又難免打起了鼓來。
他知道自己的依持是什麼,不是這直隸總督,而是北洋兩鎮官軍,有這兩鎮兵力於手,朝廷就需要他,同樣的江寧也需要他,若是真依徐世昌和陳逆達成的協議,他早便應該起義,可拖到今天卻是出於對未來的恐懼。
同樣也是現在進退兩難所帶來的恐懼,作大清的忠臣,他自知自己沒那個心思,作大清的逆臣,又憂心將來。那個陳默然歲不過三十,改朝換代後,前朝的舊人他會用之,但像自己這種手握兵權的舊人雖說不是科舉出身,但並不意味著袁世凱不瞭解史書上那新朝初定時的“鐵腕”。
可他能拖著那老太后,但卻拖不起光復軍,最多再過三個月,到那時光復軍完成整訓,還可能像現在這樣守著、等著嗎?到那會怕就是張香濤也
“屆時,環視大清國恐舉國亦無人能擋光復軍之勢”
“大人果然是不愧李先生所稱環顧天下人物,無出總督大人之右者。”
日置益端起茶杯來,很有教養地吮了一口,稍停一會說。
“即然總督大人勘透時局,為何不學那端方”
“端方?”
聽著這個名字袁世凱臉上擠出些異笑,那端方可是被扣著“臨時政府民族事務局局長”一職,專事少數民族事物,從端方當上這個局長,經常對輿論揭露滿清的“黑暗”、“殘暴”反正是好話不說一句,他以那知情人的身份說什麼“宮內秘事”差點沒把老佛爺給氣個半死。
“端方不過一無膽鼠輩,本督豈有學他之理”
“無膽鼠輩也好,識時務者的俊傑也罷至少的現在端方身任新政府局長一職倒是真”
盯著日置益,袁世凱又從小鐵盒裡摸出一支雪茄來,一邊劃洋火,一邊以不經意的態度說。
“日參贊,今**來保定莫非是為那江寧做說客,什麼時候日本到開始幫起了逆賊來了。”
“非也”
這時日置益也不在繞起圈起了,立即予以明確的否認。
“敝國政府近日對清國政策將發生根本性之變化,出於我們之前因這場戰爭誕生的友誼,我們覺得有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