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都佔有絕對的優勢,之所以還有這麼高的傷亡率,完全是因為經驗不足所造成的。
沂蒙山。
十幾個外國技工正在緊張的忙碌著,一些士兵或者是工廠的工人不停的來回走動著。
外國技工時而指揮手下幹活,時而親自上陣操縱,用了幾個小時的時間,終於完成了最後的檢查工作。
隨著一聲令下,一顆巨大的炮彈,伴隨著一聲巨響。在原定的目標點出發出劇烈的爆炸聲,即便是肉眼也可以清晰的看到,炮彈在爆炸之後所帶來的影響。
即便是身處於幾公里之外的他們,也能很清晰的感受到炮彈爆炸時所產生的威力,整個大地都在顫抖,炮彈無情的撕開空氣,火藥將他的威力發揮到最大,橘黃色的火團吞噬著一切。
“effectofawesome;continuetotest!”
一名美國技工透過一些儀器,以及對面觀測點傳回來的資料,透過對比,發現效果還不錯,直接示意繼續試驗。
緊接著,又是一聲劇大的響聲,一顆炮彈再次鑽入空中,朝著更遠的地方飛去。沒過多久,那邊便再次傳來了爆炸聲。
效果依舊不錯,如此來來回回,反反覆覆的測試了整整兩天的時間,一共打出去了上百發炮彈。
雖然真正的試驗是要打出去上萬發,甚至更多的炮彈才能找到問題,但是現在他們顯然沒有更多的時間去試驗。
至少在這上百發的炮彈中,他們找到了一些問題,不過這些都是小問題,只要在操作的時候儘可能的注意一些,便可避免。
總的來說,這門炮的效果還算是不錯的。
張野斥巨資引進的火炮生產線,終於有了結果,雖然只是美國技工們根據以前的記憶複製的一門火炮,而且效果也還沒有達到預期。
但是不得不說,即便是這樣的一門火炮,出現在清國也是很讓人震驚的。
120毫米的口徑,最大射程7000米,彈丸重量27kg,彈藥初速200m/sec,高低射界-5°~+15°,水平射界8°。
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的完美,但他的自身重量卻有足足4噸重,是1897式70毫米步兵炮的十五倍左右。
而運輸這麼一門龐然大物,也是很讓人頭疼的。一匹馬的話,估計也就只能聽聽馬無奈的叫聲,根本就拉不動。
即便是兩匹馬也不行,若是想不讓馬匹達到最大負荷的話,則至少需要四匹馬來運輸這門火炮,而且還是在好路的前提下,若是到了坡度比較大,或者崎嶇的山路,將會需要更多的馬匹才能將其拉動。
用了幾個月的時間,他們終於完成了這第一門火炮的製造,至於運輸困難的問題,那根本就不是他們該想的事。
他們也只不過是按照張野的命令去研製大口徑的火炮,不管是抄襲也好,或是自己的想法,只要能夠造出來火炮就行了。
前前後後經過好幾次的試射,加上這最後一次的完美試射,這門120毫米的榴彈炮終於製作完成了。
伴隨著剩餘的三百多發炮彈,這門炮很快便會被送到戰場上進行試驗。當然了,技術人員也是要跟著去的,他們不僅要記錄資料,還要親自去操炮,繼續對這門火炮進行檢測。
唯一不同的只不過是將檢測的地點放在了戰場上而已,雖然會有很多人都覺得他們不會這麼做,或者不能這麼做。
但是在這個金錢至上的年代,只要你肯出錢,就沒有人不敢幹的事。張野所付出的高薪,此時也得到了最好的回報。
一共十六匹馬,每次八匹馬輪番上陣,用了足足兩天的時間才將這個龐然大物給運到僅有四十多公里以外的臨朐。
僅僅只是出山,他們便用了半天的時間,加上一路上平均每隔五公里便要換一次馬,十公里就要休息一會兒。
除了道路問題以外,剩下的便是運力問題了。馬匹雖然是當今主流的運輸工具,但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也是無能力為,以至於與他們一同出發的輜重隊只用了一天便趕到臨朐,他們卻還在半路上。
“好傢伙!”
看著這門龐然大物,即便是張野也不由的心中一喜。
雖然在後世他見過的火炮要遠比這個更加先進,威力更大。但是這一刻,他看到的是自己造出來的火炮,雖然有著太多的不完美,但是張野相信,只要他肯下功夫,要不了多久這門炮便會升級。
而等到美國那邊的工廠有了新的進展的時候,他這邊的